全膜双垄沟播促甘肃粮食十连丰

日前从甘肃省农牧厅获悉,甘肃省粮食生产今年在先后经历了冬春连旱、夏秋暴洪泥石流频发重发、马铃薯晚疫病等病虫害较重发生等诸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新突破,获得"十连丰"。

据介绍,2013年甘肃省粮食播种面积4260万亩,预计总产达到1120万吨以上,实现了新突破,并使甘肃省粮食生产水平连续3年保持在1000万吨以上的较高水平。

甘肃是以旱作农业为主的省份,旱作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中东部黄土高原区,全省现有耕地5200多万亩,其中旱地面积约3600万亩,占全省耕地面积的69%,涉及10个市(州)69个县(区),人口17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65%.自然条件严酷,农业基础薄弱,抗灾能力低,生态环境脆弱,是甘肃省旱作农业的基本特征。

如何在旱作农业区做到粮食生产安全稳定,甘肃省农牧厅副厅长杨祁峰告诉本报记者:"粮食连年增产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不断落实和推广。这项技术在省内、国内率先闯出一条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变传统技术为现代技术的旱作农业新路子,今年,我们进一步完善、规范、高标准推进,实现了科学抗旱。"

"为了摆脱小旱小灾、大旱大灾,年年抗旱、年年受灾的被动局面,我省农业科技工作者顺应天时和作物生长规律,坚持蓄墒与保墒技术并举,突出综合技术集成,农艺与农机技术结合,探索出了抗旱、保墒、增产效果十分显著的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实现了旱作农业技术重大突破。近年来,这项"可控"技术经受了冬春连旱、夏伏特大干旱和秋旱的严峻考验,抗旱增产效果十分显著。"杨祁峰说。

甘肃历史上就是一个缺粮省份,口粮问题长期困扰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1978年,粮食亩产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上百公斤的第二个较高年份,也仅有113.6公斤。在此之后,甘肃省粮食水平虽然在逐步提高,但在年际之间或阶段性有所波动。甘肃省粮食总产从500万吨到600万吨,用了11年的时间,从600万吨到700万吨用了4年的时间,从700万吨到800万吨用了3年的时间,从800万吨到900万吨用了13年的时间,从900万吨到1000万吨用了2年的时间。特别是从2011年开始,甘肃省粮食生产实现跨越发展,从1000万吨到1100万吨,只用了1年的时间。2013年与1978年相比,粮食播种面积减少了227万亩,但粮食总产却由510.5万吨增加到1120万吨,增长了120%,人均占有粮食达到430公斤,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创历史新高。甘肃粮食生产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供给不足到目前的丰年有余,粮食安全问题得到解决,也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甘肃省农牧厅种植业处处长唐继荣告诉记者:"2006年以来,我省累计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4419万亩,累计增产粮食535万吨,累计生产粮食2493万吨,特别是2012年全省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技术1258万亩,增产粮食135万吨,生产粮食730万吨,用全省1/4的粮播面积生产了全省66%的粮食。2013年,已完成推广面积1355万亩,如中后期雨水正常,不发生大的自然灾害,将再获丰收,以每亩增产120公斤计算,预计增产粮食150万吨,将为确保今年我省粮食总产在1100万吨以上做出重要贡献。"

唐继荣说,以甘肃省广河县为例,2013年广河县全膜双垄沟播玉米平均亩产达到834.3公斤,比半膜玉米亩增产221.1公斤,增产36.1%.全膜马铃薯平均亩产3085.3公斤,比露地马铃薯亩增产1048.2公斤,增产51.5%.全县旱作农业总增效益2.5453亿元,总增粮食12.5万吨,项目区户均增收6769元,人均增收1272.7元。

杨祁峰向本报记者表示,甘肃省十年九旱,70%的耕地是山旱地。下一步仍要立足甘肃省山旱地占耕地70%的现实,在陇东陇中旱作农业区把粮食生产作为重点,大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土穴播等旱作农业技术,提升粮食综合保障能力,预计2014年推广1500万亩。从靠天吃饭的无奈,到现在建设国家级旱作农业示范区,旱作农业的历史性突破,促使甘肃省农业发展方式和粮食主产区域发生重大转变。

(程小旭、郝小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