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矮花叶病

分类: 农技知识与技术

玉米矮花叶病(本病也叫花叶条纹病)是四川省70年代后期以来,广为流行的一种新病害,以川中的平坝、浅丘区发病较重。玉米整个生长期中,均可受害。发病初期,首先在最幼嫩的叶片上表现不规则、浅绿或暗绿色的条点或斑块,形成斑驳花叶,并可发展成沿叶脉的狭窄条纹。生长后期,病叶变成黄绿色或紫红色而干枯。病株的矮化程度不一,早期感病矮化较重,后期感病矮化轻或不矮化。早期侵染能使玉米幼苗根茎腐烂而死苗。受害植株,雄穗不发达,分枝减少,甚至退化,果穗变小,秃顶严重,有的还不结实。

基本信息

中文名

玉米矮花叶病

病原类型

病毒

病原中文名

玉米矮花叶病毒

主要危害作物

玉米

病原拉丁学名

Maize dwarf mosaic virus

主要为害部位

叶片

目录

1症状

2流行规律

3发病特点

4发生与防治

5防治措施

玉米矮花叶病(本病也叫花叶条纹病)是四川省70年代后期以来,广为流行的一种新病害,以川中的平坝、浅丘区发病较重。玉米整个生长期中,均可受害。发病初期,首先在最幼嫩的叶片上表现不规则、浅绿或暗绿色的条点或斑块,形成斑驳花叶,并可发展成沿叶脉的狭窄条纹。生长后期,病叶变成黄绿色或紫红色而干枯。病株的矮化程度不一,早期感病矮化较重,后期感病矮化轻或不矮化。早期侵染能使玉米幼苗根茎腐烂而死苗。受害植株,雄穗不发达,分枝减少,甚至退化,果穗变小,秃顶严重,有的还不结实。

折叠编辑本段症状

玉米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苗期受害重,抽雄前为感病阶段。最初在心叶基部叶脉间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或斑纹,沿叶脉排列成断续的长短不-的条点,病情进一步发展,叶片上形成较宽的褪绿条纹,尤其新叶上明显,叶绿素减少,叶色变黄,组织变硬,质脆易折断,有的从叶尖、叶缘开始,出现紫红色条纹,最后干枯。一般第一片病叶失绿带沿叶缘由叶基向上发展成倒"八"字形,上部出现的病叶待叶片全部展开时,即整个成为花叶。病株黄弱瘦小,生长缓慢,株高不到健株一半,多数不能抽穗而早死,少数病株虽能抽穗,但穗小,籽粒少而秕瘦。病株根系发育弱,易腐烂.

病原菌形态特征:病毒粒体长条形(线状),致死温度55~60?C,稀释终点100~1000倍,体外存活期(20~C)1~2天。可用汁液摩擦接种。自然条件下,由蚜虫传染,潜育期5~7天,温度高时3天即可显症。主要传毒蚜虫有:玉米蚜,缢管蚜、麦二叉蚜、麦长管蚜、棉蚜、桃蚜、苜蓿蚜、粟蚜、碗豆蚜等,以麦二叉蚜和缢管蚜占优势。蚜虫一次取食获毒后,可持续传毒4-5天。寄主范围广,除玉米外,还可侵染高粱、谷子、糜子、稷、雀麦、苏丹草及其它禾本科杂草,如狗尾草、马唐、稗草、画眉草等。

折叠编辑本段流行规律

矮花叶病源为病毒。毒源来源,一是种子带毒,二是越冬杂草上寄生。

玉米矮花叶病毒源主要借助于蚜虫吸食叶片汁液而传播,汁液磨擦和种子也有传毒作用。蚜虫介体,主要是麦二叉蚜、高梁缢管蚜、玉米蚜、桃蚜和菜蚜等,其中以麦二叉蚜最为重要。病害的流行及程度,取决于品种抗性、毒源及介体发生量,以及气候和栽培条件等。品种抗病力差、毒源和传毒蚜虫量大、苗期"冷干少露"、幼苗生长较差等都有会加重发病程度。

折叠编辑本段发病特点

玉米矮花叶病毒的初侵染毒源来自多年生禾本科杂草。在南方,病毒的越冬寄主为禾本科杂草和作物,北方的越冬寄主有牛鞭草和芒草等。初春,越冬蚜虫复苏或越冬卵孵化为若虫后,在新长出的带毒杂草嫩叶上取食而使蚜虫获毒。有翅蚜迁飞将病毒传播到春玉米及杂草上,以后在春、夏玉米上辗转为害,造成病害流行。夏玉米收获后,蚜虫又回到杂草上产卵或以若虫越冬。玉米矮花叶病的发生流行与气候条件,播期、品种、土壤等因素有关。6~7月是蚜虫迁飞高峰期,蚜量大,引起病害流行,这个期间的降雨次数、降雨量对蚜虫繁殖为害影响大,天气干旱,不利于玉米生长发育,利于蚜虫繁殖、迁飞,病毒病发生重。播期对病害的影响主要与传毒蚜虫有关。春玉米晚播,夏玉米早播,玉米幼苗期正值麦收前、后蚜虫迁移高峰期,扩大,了侵染,所以发病重。品种间发病轻重不同。玉米矮花叶病是玉米生产中重要的病害之一,该病由玉米矮花叶病毒引起。经调查,该病在河南省发生较为普遍,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该病害的发生程度与寄主植物(包括所栽培的玉米品种、相关的寄主作物、野生禾本科杂草等)、蚜虫发生量、栽培环境、气候条件等诸多因素紧密相关。

折叠编辑本段发生与防治

玉米矮花叶病毒主要是借助于蚜虫在植株与植株、田块与田块之间传播。玉米在整个生长期内均可感染此病害,以幼苗期到抽雄前较易感病,浸染后约有7~15天的潜育期。受浸染的部位初期出现点条状退绿斑点,严重时全株叶片出现退绿斑点,重病植株还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矮化,株高降低1/3~1/2,且雄穗扭曲或抽不出来,所结的玉米穗籽粒瘦小、千粒重较低。防治此病应重点抓住以下几点:

一、种植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一般抗病品种主要有鲁单50、吉853、掖单20、农大65、海引13号等,应积极组织抗病新杂交种的开发力度,加速取代感病品种,种源不足时应将抗病品种优先安排在病害发生较重的区域。

二、注意种植方式

播期与发病的关系 河南省的春播玉米面积很小,90%以上都是麦田套种的玉米。而麦田套种玉米又分两类,一类是播期偏早的套种玉米,播种期一般在5月上中旬,另一类是播期较晚的麦套夏玉米,播种期一般在5月底至6月初。春玉米和套种早的玉米一般发病较重,病株率在12.2%左右;套种晚的玉米发病较轻,病株率一般在8%~10%;夏直播玉米发病最轻,病株率在2%以下。种植春玉米时最好采用地膜覆盖的方式,地膜覆盖不仅可使玉米早出苗,避开蚜虫迁飞传毒的高峰期,而且还有驱蚜作用,使田间的病株较常规露地栽培的降低60%左右。此外,地膜的增温保墒作用还会使玉米生育期提前,延缓病株率的增长,较露地栽培的病株率可降低80%以上。

三、保健栽培

施足底肥、合理追肥、适时浇水、中耕除草等项栽培措施可促进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植株的抗病力,减轻病害的发生。

四、及早拔除病株及杂草

田间最早出现的多为种子带毒苗,通常在子叶展开时就表现出发病症状,宜在2叶1心期定苗时将其拔除,在3~4叶1心期再逐块细致检查,彻底拔除种子带毒苗和早期感病的植株,以减少田间毒源。杂草密度大的地块,例如在麦收后未灭茬、未除杂草的田间病株率高达12%,所以要及时铲除田间杂草。

五、药剂防治

矮花叶病是病毒病,用一般的杀菌剂防治效果不佳,宜选用7.5%克毒灵、病毒A、83增抗剂等抗病毒剂,并抓紧在发病初期施药,每隔7天喷1次。喷药时最好在药液中加入植物动力2003、农家宝等叶面肥,以促进叶片的光合作用,增加植株叶绿素含量,使病株迅速复绿。实践证明,一旦发现田间有感病株,便立即施药并结合浇水追肥,可取得较好的稳产效果。

折叠编辑本段防治措施

① 选用抗病品种;

② 清除田间杂草,拔除感病弱苗,选用壮苗移栽,减少毒源;

③ 加强肥水管理,提高抗病能力;

④ 药剂治蚜防病,可用乐果乳剂1000倍液,或氧化乐果1200~1500倍液于麦蚜迁移盛期喷雾一、二次,可杀死蚜虫介体,减轻危害。若与麦田防治蚜虫结合,效果更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