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亮点”

【来自国际植物学大会的声音】

作为一个大国,中国保护好生物多样性,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至关重要。那么,近年来生物多样性保护有哪些“中国经验”和“中国亮点”得到世界关注,我国该如何实现绿色发展,为子孙后代保护好多样生命的乐园?记者在本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的采访中找到了答案。

生态工程守护祖国绿色

“高原精灵”藏羚羊在“生命通道”上飞奔迁徙,列车在高架铁路桥上飞驰进藏,这是每年五月至七月间,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都会如期发生的令人震撼的一幕,也是人类文明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经典案例。

“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由于其独特的陆地高寒生态系统,是世界上特有与珍稀野生动植物物种分布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中国先后在青藏高原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155个,被保护的湿地、草原、草甸等生态系统的面积分别占高原同类生态系统总面积的45%、53%、35%,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和改善。

据国家林业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国实施了一大批包括国家公园、保护区建设、退耕还林、还湿、滨海湿地修复等重大生态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了显著成效。国际植物园保护联盟中国办公室主任文香英对此表示赞赏,认为这些保护成果让国际同行刮目相看。

国际合作承载大国担当

在我国西南端的西双版纳,由于保护区周边的道路、农田、橡胶林等人为屏障的阻隔,热带雨林的孤岛化现象日益严重,亚洲象基因交流一度受到严重阻碍。为此,我国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等国共同联手,建立起一条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破解了“人象之争”,从此亚洲象等生物物种又可以自由迁徙了。

这是我国为保护生物多样性积极推进国际合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国制定重大国家战略时,总是突出生态文明理念。比如在我国制定并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提出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中应“突出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2016年9月,世界第四个国家级基因库,位于深圳的国家基因库正式开始运营。国家基因库由生物资源样本库、生物信息数据库和生物活体库组成,目前已经存储1000多万份样本,还有许多样本陆续从全球各地不断寄来。未来,依照相关规则,这里将开放样本、数据资源,成为一个全球公共服务平台,造福全人类。

(本报记者 严圣禾 党文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