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政策市”主导粮食市场一年间——以湖北省襄阳市为例
时近2013年年底,进入旺季的粮食市场就像寒冷的天气一样,毫无生气。即将过去的2013年,粮食市场可以说是"政策市"主导的一年。
襄阳市是我国10大夏粮主产区、20个大型商品粮基地之一。2012年该市粮食总产量首次突破100亿斤,达到100.28亿斤。
2013年,尽管襄阳市粮食生产受到低温、干旱的影响,但是主要粮食品种仍然获得"十连丰"。
据襄阳市粮食局统计,2013年全市小麦播种面积为545.23万亩,同比增加12.56万亩,增2.3%;总产为40.9亿斤,同比增加1.59亿斤,增3.89%;单产750.23斤/亩,同比增加12.15斤/亩,增1.62%。
襄阳是我国南方小麦最早上市的地区。从5月20日开始,襄阳市1万多台收割机紧锣密鼓地抢收小麦。
新产小麦丰收了,上市了。可是,农民的脸上并没有出现丰收的喜悦。
往年新产小麦上市后,面粉加工企业、粮食购销企业、农村经纪人等纷纷加入抢收小麦的行列。而今年,黄橙橙的小麦堆在稻场里、晒在马路边,就是没有人来收购。间或有几个经纪人上门,出价每市斤仅在0.98-1.02元之间。以此价格计算,与农民的预期收入相差太远了。
2013年襄阳市小麦亩均总生产成本为636.67 元,比2012年同期增幅5.3%.其主要原因:种子费用与去年同期比增幅6.76%;农资价格上涨,化肥投入增加,较比去年增幅8.23%;燃料费用较去年增幅204.23%;随着农民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及物价的上涨,亩平人工成本比去年增幅9.2%.如果按照每市斤平均1.02元出售,一亩地收入765.23元,毛利只有128.56元。农民说:辛辛苦苦大半年,不如外出工大一天赚的钱!
面对低迷的小麦市场价格,5月30日中储粮湖北分公司、湖北省粮食局、农发行湖北省分行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2013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收购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小麦最低收购价以2013年生产的国标三等小麦为标准品,白小麦、红小麦和混合小麦均为每市斤1.12元。
国家及时出手相助,农民紧缩的眉头才稍有舒展。
襄阳市不仅小麦种植面积大,水稻面积也不小。
2013年该市中晚籼稻种植面积303.1万亩,同比增加4万亩,增1.3%;中晚籼稻单产1315斤/亩,与去年同期持平略减,预计总产39.86亿斤,同比增加0.42亿斤,增1.1%.
从生产的全程来看,今年襄阳市的水稻丰收,是农民花费巨大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
在水稻生产的关键时期,襄阳市遇到罕见的持续干旱。8月5日,襄阳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抗旱四级应急响应。而位于鄂北岗地的襄州、枣阳北部连续4年干旱,旱情最为严重。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达286万亩,其中严重干旱面积已达55万亩。
在灾害目前,襄阳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积极组织人力,投入财力,全力抗旱救灾保秋粮。
水稻丰收了,但付出了高昂的成本。襄阳市中晚籼稻亩平成本920元,同比增加90.43元,增10.8%.其中,化肥投入180元,同比增加25.7元,增16.8%;农药投入54.4元,同比增加4.3元,增8.6%;种子投入92元,同比增加3.7元,增4.1%;农机投入165元,同比增加19.3元,增13.3%;人工投入折价380元,同比增加29元,增8.2%;水费投入49元,同比增加7元,增17%.
如同小麦一样,新粮上市后,襄阳市的中晚籼稻市场死气沉沉。9月初,襄阳市普通杂交稻每市斤1.25元,国家二级优质稻1.28元。种植中晚籼稻每亩的收入,普通杂交稻723.75元、优质稻763.2元,每亩纯收益比2012年还要低。
不同于小麦,稻谷收获后天气渐渐变凉,易于保管。市场价格低,农民不愿意卖。启动稻谷最低收购价的呼声此起彼伏。
9月中旬,湖北省启动了中晚籼稻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以2013年生产的国标三等中晚稻为标准品,每市斤1.35元。与往年不同的是,国家将执行时间延长了一个月,自2013年9月18日起,到2014年1月31日止。
稻谷最低收购价的启动,襄阳市出现了多年未有的农民排队卖粮的景象。截止到2013年12月12日,襄阳市各类粮食企业收购中晚籼稻24亿斤,同比增加6.4亿斤。
产粮大市襄阳,是我国粮食主产区的一个缩影。襄阳市粮食市场状况,基本上反映了全国粮食市场状况。
纵观近几年我国的粮食市场,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低迷".
2011年是我国近年来粮食市场价格价格的"分水岭".以稻谷为例,当年南方中晚籼稻(国家二级优质稻)每市斤开秤价在1.32-1.35元,最高时达到1.40元;东北粳稻开秤价1.40-1.43元。
在国家的强有力调控下,自2011年11月份开始,粮食市场价格开始下跌。到当年11月下旬,南方中晚籼稻(国家二级优质稻)每市斤下跌至1.33-1.34元,东北粳稻跌至1.36-1.37元。
国内粮价下跌,因素众多。
我国粮食"十年丰"稳定人心。据国家统计局公告,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0193.5万吨(12038.7亿斤),比2012年增加1235.6万吨(247.1亿斤),增长2.1%.这是自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连续10年增产丰收。
粮食增产丰收,带了国内充裕的粮食供给。在各种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中,国人再也不像粮食短缺时期那样,大包小包、纷纷抢购粮食。一次购粮,足够几个月,甚至一年的口粮。按需购粮成为了人们的新时尚。
加工企业生存艰难粮食流通不畅。粮食市场价格一降再降,麦强面弱、稻强米弱持续,挤压粮食加工企业利润空间。加工一吨粮食,仅有十几、二十几元的利润。稍有不慎,血本无归。近三年来,一批加工规模不大的粮食企业,或者极不情愿地转行,或者无可奈何地关闭破产。作为粮食流通的重要环节,粮食加工企业不能够正常生产,势必减少了粮食流通的主要渠道之一。
价格低廉的进口粮食激增。自2012年以来,越南、泰国、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大米长驱直入进入我国。这些市场价格比国产同类大米低20%多的廉价大米,不但迅速占据我国南方粮食销区市场,还快速北上,打入内地市场。在失去了销区市场之后,国外大米又占据内地主产区市场,使得主产区粮食市场价格直线回落。
在外国大米挤压之下,国内粮食贸易企业、加工企业无力反击,收购量大幅度萎缩。最低收购价收购几乎成为了唯一渠道,"政策市"主导粮食市场。
"政策市"主导粮食市场带来的问题,值得认真思索。
大量的粮食收进国库,增加财政负担。按照目前我国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国家指定的粮食收购主体,或委托收购点,每收购一市斤粮食,国家给予0.025元的收购费用,0.005元的集并费用,保管一年给予0.047元的保管费用,加上年利息0.096元,合计0.173元。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初衷,是当市场粮价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国家启动最低收购价,意在托起市场价格。而近几年却变成了市场的最高价,粮食涌进了国库。国家将有限的财力用在了本不应该付出的部分粮食上。
市场多元化受到冲击,不利于粮食市场的发育。放开粮食市场,是搞活粮食流通的前提。只有市场的多元化,才能够激活粮食市场。在当前的格局下,多元的粮食市场逐渐被蚕食,领地越来越小,发挥作用的空间越来越有限。
粮食加工业是促进粮食顺利流通,促进粮食加工增值的重要环节。我国的民族粮食加工工业总体上看还处于起步阶段,是需要支持,只能够"吃补药",不能"吃泻药"的时候。在国外廉价粮食的冲击下,国内粮食加工业开工严重不足,利润节节下滑,已经到了难以维持及其艰难度日的地步。长此以往,势必要重蹈油脂加工业的覆辙。
"政策市"从表面来看,是保护种粮农民的利益。但是,从深层次来看,种粮农民最终还是没有得到应得的好处。
我国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由于受到收购网点、货款结算等限制,再加上农村劳动力缺乏,以及生产季节的时效性,不少农民只能将粮食低价卖给粮食经纪人。在物价连年上涨的情况下,农民种粮的相对收益不是上升,反而下降。久而久之,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怎么会提高呢?
在竞争、有序、多元化的粮食市场上,农民卖粮有着多渠道的选择。谁的价格高,谁的服务优,农民就卖给谁。
改变目前我国粮食市场"政策市"的局面,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比较发达国家的经验,在我国推行粮食"目标价格"具有现实和长远的意义。"目标价格"的好处,不但将给流通环节的费用直接补到种粮农民的手中,还激发了多元化粮食市场的活力,同时还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
作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粮食进出口是一种正常行为。但是,作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任何国家对粮食进出口都是实行严格的保护政策的。如果对粮食进出口不加限制,势必造成国家粮食市场的混乱。一旦农民失去种粮的积极性,国家的粮食安全将难以保证。
2013年12月10日至13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每年经济工作的六大任务之首,就是:"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依靠自己保口粮,集中国内资源保重点,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抓好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我们讲对粮食进出口实行保护政策,主要是指粮食进出口要适时适度。适时,就是要科学测算每年进出口粮食的时间;适度,就是合理确定进出口粮食的数量,既要能够满足国内需求,又不至于冲击国内市场。在我国粮食连年丰收的大背景下,进出口粮食主要以品种调剂为主。如进口优质小麦、泰国香米等。对于国内供应充裕的粮食,要利用价格、关税等杠杆予以限制。
(龚锡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