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大军”压境!国内水稻种企路在何方?自保、逃生还是战卧杀场?

“靠天吃饭,靠地生产,长周期,低效率。”5千亩田产出不如1亩商住楼!农业这个创造价值力极低的薄弱产业令很多人望而却步。人工智能、无人门店、无人驾驶……不管新兴农业技术如何发展,都要依附于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种子”。优良的种子可以产生更高的经济价值与社会效益!

随着中国种子市场大门的逐步开放,世界种业巨头积极在中国种业“排兵布阵”。在这个以优胜劣汰为法则的行业里,国内种子企业的发展自然面临不少阻碍。近日中方允许美国对华出口大米一事,再次引发了行业热议。外部“大军”压境,国内种企该何去何从?

本文从国人引以为豪的水稻种子领域出发,浅谈种企发展的“碰撞”与“击破”之法,请行业朋友共思!

一、“碰撞”之法:外因融化之道


1、资本碰撞

外来资本进入水稻种子行业只有短短数年,但相比从前,资本累积已有质的改变。中信、中垦、中石化、中农等四家“中”字号企业率先发力,以控股或全资收购形式,拓展种子业务。入驻行业的资本,条件相当苛刻,所谓“亚力山大”。而国内其他资本集团大多尚处冷眼旁观状态,对进入种业仍心存各种顾虑(如风险性不可控等),行业并未汲取更多的资本力量。

资本倾向于“滚雪球”式的壮大发展,而忌讳付之东流。种子行业要向前发展,介入资本是最快的途径。行业一旦介入资本,若干年的繁华肯定是有的,但若不控制好,往往也会给行业造成重创!个人认为,行业引入资本之渠,势在必行!但应控制好股比,像种子行业这种非工厂化流水线能短期塑形的产业,过激的资本是不利其前行的。

2、技术碰撞

现阶段,“分子育种、转基因”等农业新技术的呼声越来越高,这些暗波潜流在催生种子行业技术的革新!行业内的技术突破(如分子育种、基因导入、定向性状改良等)在纷纷起步确立中,政府鼓励科研单位、政府部门、企业等横向联合,建立水稻行业自己的技术壁垒层。

然而,突破速度与有效性尚处萌动期,实质性的成效并不显著。究其原因,是方向与定位存在问题。以水稻为例,早几年定位于高产,近几年定位于优质,选来选去,亩增产效果甚是可怜——产量进步约5-6%,米质提升约2-3成,并无大突破,也未形成更有效的技术壁垒。从根本上看,不管是科研单位还是种企,均没能看清未来10年、20年、30年的发展方向,未能在消费者需求变化的趋势上深挖重掘,未能创造出“前置需求”,一直处于被动状态!也许只有国外更先形成技术壁垒时(如转基因抗虫棉),国人方能清醒,到那时悔之晚矣。

个人认为,针对未来的需求与技术方向,我们应提前定位好。方向从何而来?来自于消费者体验与需求变化,来自于国际产业趋势的研究,这需要企业去调查、研究、分析。只要找准方向,集合行业之力走组团强大之路,相信我们的国粹——水稻种子行业一定会有所突破!

3、与消费者、网络化的碰撞

互联网的发展,为企业与消费者创造了更多的互动机会。对水稻育种来讲,消费者需求变化迅速、呈现多样性,近期的审定制度改革也是适应消费者需求变化的体现。

【题外话】目前的审定制度依然跟不上变化迅速且多样的消费者需求,个人认为,国家应重点控制抗性鉴定与DUS测试,取消其他指标的审定控制!如产量、米质、生育期、机插性状、特种化等其它特性,应交由行业企业自行决定。理由有三:

(1)审定对产量存在的限制,致使个性化与产业化提升所需的其他种子资源得不到有效满足与开发。实际上审定放开后,不一定会增加品种数量,反而可能造就良种的出现。品种若无市场优势,企业会自行放弃,何必投入科研、生产、加工以及人力、物力,入不敷出。

(2)放开审定,靠市场说话,靠消费者自主选择,有望加快品种及企业淘汰。新型优势资源选育的速度得以加快,企业得以整合,才能做大做强产业,才有资本与国外企业有效竞争!

(3)至于担心放开审定后存在品种大量涌现、生产事故频发等,可能是过虑了。现行的审定也未必就没在生产上出现过风险,只是政府审定文件下发后,给企业穿上了一层安全的“保护衣”,最终有损失的还是农民。政府把关抗性与DUS后,规范性提示企业自做,上市的风险由企业承担,企业自主经营、自主承担风险,消费者自愿选择,这才能叫市场经济!

回归正题,行业一直存在技术推广不能有效跟上生产实践的现象,如跟不上大户与农场形成的变化、优质与特种稻米的需求变化、机械化适应的需求变化、高效益的种植需求变化等。水稻种子行业企业推广方向往往滞后于消费者的需求,这是需要深度调整的层面。

再者,网络化的产销影响力远超我们想象。业内各级网络平台也比较多,但由于种子行业的技术成本、服务成本较高等问题,实际运营情况并不理想。网络平台如同现今的代理,地面人手相当于零售商,仅凭一个网络平台及地面人手,很难在网络销售上创业绩。同时,随着种业知识产权力度的加大,合适的商品授权已成为目前种企网络平台的掣肘。目前各家公司纷纷自建平台,形成的是没实质性用途的多平台、品种单一的网络化格局。未来需要资本来推动网络化整合发展,需要更多的物联网技术、设备投入,网络平台才能真正发挥出应有的潜力,我们很期待!

在网络化时代,政府应将市场交由企业。企业应与消费者建立更有效的互动与沟通,围绕消费者的需求在研发、生产、营销、服务等方面转型。走联合营运道路(如国外的协会制),推动网络化产销发展,形成“散户—家庭农场—网络化—物联技术—后端产业开发”的“电子产业化农业”链条才有前景!谁先走出这一步,谁就掌握了主动权,谁就能更早地站在行业的顶端!

4、生态健康与政府干预的碰撞

如今,土壤重金属化、气候污染、农药大量使用……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的生长受到危害。好不容易靠科研手段培育的优质米,一收获加工发现重金属超标!空气、水源、土壤的去污化已上国策,我们企业在选育品种、推广品种上要建立社会责任心,改进育种技术与推广技术、合理定制推广区域,主动放弃重金属吸收率高、抗病性差、农药需求量大的品种,保护我们的土壤、耕地,保护我们的未来!

生态方面,目前行政补贴力度很大。行政政策对种企的市场布局与生产销售有着根本的影响(如政府采购、特色转向、补贴引导等)。希望政府在引导、扶持农业时,要尊重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同时要国资、私营同步,给私企平等的发展引导与支持力度。

新一轮的土壤治理,不是一个短期工程。作为水稻种企,也应尽一份薄力。在品种导向上应及时调整策略,开发多元型水稻,调整种植结构(如种植重金属吸收率低的杂交稻、种植黑米、小米等)。企业应怀揣社会责任,在造福大众的基础上去合理盈利;政府应定位于服务,引导企业而不是管理、领导企业。这样的环境才是民之所求。集众之力,还大地青绿!

5、国际经济环境的碰撞

与国际接轨亦不是一个新鲜词语,各行业都在推进自身的国际化进程。国内稻谷一直处于保护价状态,高于国际粮价。政府每年都要投入巨资在行业补贴里。玉米棉花等收购的市场化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随后是小麦,也许马上就到水稻了。一旦稻谷走向市场化,新一轮的“种植效益”将走上议题。公司生存能力将得以考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水稻种子行业还未走出2006-2011盲目扩张带来的持续低谷,又将迎来新一轮的市场淘汰!

我国的水稻单产高于国外(总面积平均单产10名开外,单位面积高产纪录仍在中国),粮价也高于国际,可为什么种植效益还是不行呢?究其原因,其一是低产田多、产出低;其二是投入成本高(人工、农资等);此外,还存在一个关键问题,特色化、商业化程度不够、附加值挖掘得不够!

通过土壤改良、田园化改造及种植结构调整,可以改低产出田为高产出田,可这些均需政府引导与资本投入,非一朝一夕之功就可实现。土地改良升级后,如不能走商业化种植之路、挖掘产品附加值、有效降低投入成本,仍一味处于“原料商业”状态,就注定是低效益、低产业。谷价一旦放开,会给行业造成质的冲击!

要走商业化农业之路,首先要解决农业的生产风险。我们提倡并需要“保险业”进入农业,实现种植风险保障、农产品价格风险保障、商业化运作风险的保障;需要“资本业”进入农业,土壤改良升级、机械化投入、智能化的采用无不需要大量的资金;而调结构走市场化、发展特色农产品走特色化、挖掘附加值走产业化也是可解农业行业人燃眉之急的提升点......只有认清形势,跟进“土壤改良升级—机械与智能化改造—保险应用—调结构”的方向,种子企业才能快速成长。

仅凭种企之力,无法彻底达成上述目标。要实现与国际接轨,首先政府要有明确引导,地方要因地制宜;要鼓励资本进入农业,保险进入农业,鼓励农户做规模化种植;其次种企要当好谋士,提供更适宜的产品,如此才能实现整个产业的提升,水稻也才真正能成为国粹!我们要看清趋势,要怎么做?路在脚下......

二、“击破”之法:内因提升之曲

外部“大军”压境,是自保、逃生还是战卧杀场?企业应多做分析,内因能提升,就战!提升不了,早撤......以下就内因提升击破做为阐述:

1、战略布局能力的击破

战略布局是一个企业人、财、物、事等前景规划与发展能力的体现。公司的战略要能应对外部因素的影响,也要有改变、提升自身企业能力的效果。好的战略能帮助企业拥有更高的盈利能力,实现更高的企业价值,担当更高的社会责任。

目前国内的水稻种业里,大多企业都缺乏战略布局,主要原因可能是近几年疲于应对市场竞争,“口粮都成问题,何谈战略”。

实质上,水稻种业企业战略的有无,不应决定于企业财力大小。没合适的战略,急于投入则效果汲零。再小的企业,也要有详细的战略规划与目标,而不是简单想一下“五年我要做到什么样”。我们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去制定战略!

2、持续创新能力与盈利能力的击破

“农业最基础,农业人最纯朴,农业业务人员最辛苦,农业最不赚钱。”这是行业人的心结。现今市场经济时代,我们仍在苦力与劳动之间做选择,在汗水与竞争中寻生存,已不适时宜。农业人更需要创新,农业企业更需要投入于创新。我们要效益,效益来源于哪?来源于土地上的创新、来源于遍地是黄金的产业价值链!

而创新非一日之功。土地上盖楼可以几万倍于农业生产,土地上形成的商业流动又何止秒掷万金......农业行业,就是要向这些方向去创新努力!同样是种番茄,日本产的能卖80元一斤,我们土地产的每斤3元不到;同样是种大米,国外产一斤能卖到40元,我们土地产只能卖到3-5元......是我们土地不行吗?当然不是。是因为我们创新不足,种企方向错了,种植农户、农场缺乏调节与引导。我们没有在“土地价值”上写好文章!

只有创新,才能有更高的盈利!现如今正是水稻种企调整方向的时机,在科研导向、推广技术、土壤改良、商品化种植、特色化推广、产业化提升方面都可以突破,现在是需要“慧眼”的时代......

3、科研能力与技术应用的击破

科技改变世界!研究水稻种子,不比研究机器人简单。一个品种从父母本研发、配组优势量化、到生产试验与审定,需要数年的周期,所采用的分子育种技术、转基因技术也是生命科学的前端技术。为什么我们劳师动众搞科研,可土地产出效益还比国外低呢?前述,除土地改良升级慢、投入高、商业化开发不足外,仅以品种而论,我们的育种方向存在问题,相当多的专家“只知道低头看田,不知道抬头望天”。好不容易选了个材料,马上就过时了;好不容易选了个有点突破的品种,全国都往这个方向去做,而马上消费者需求又变了......乱象众生。

要做好现阶段水稻种子行业的科研,首先要解决投入问题;其次要解决高科技技术的普及问题;再则要实现种企联合科研、资源技术共享的开放状态,如此才能在短期内实现质的突破!技术保护已成了限制行业提升的绊脚石,你家有女不愁嫁,我家有郎不想娶,门户自封!如今的行业,壁垒太多,资本不愿介入,高科技的生物育种技术无法普及,种企在行业的最低端上恶性撕杀,这只会进一步加剧固步自封状态。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基础上,实现资源的共享利用才能最快速度地提升行业。行业当自醒!

4、管理与网络化营运推广的击破

我们的种企管理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管理有软、硬件管理之分,软件管理含人文、文化、制度流程等;硬件管理含执行落实、商品应用、评核调整、再造提升等。“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现阶段大小种企都在努力提升管理,但成体系的很少。一旦网络化时代冲击到来,就会出现“营运”、“服务”明显无法跟上的现象,相应地网络化营运推广更是步履艰难。

不管大小种企,都应在管理上大幅提升,以应对网络化、个性化营销时代的冲击。越是竞争激烈,越要在后方“省”出效益,前方“抓”出效益!

5、服务提升的击破

水稻种业的服务自上世纪90年代伊始,在种子未放开之前,县里有农技中心与服务机构、各镇有农技站机构执行技术与服务。随着市场经济时代越发白热化,服务的性质不仅仅局限于农技,而是包含内部提升、技术、培训、产业开发、产效联合等多方面。很多企业派驻大军,以服务名义做推广,实际上已改变了服务的初衷。作为种企,服务应该是“始于内部—缓于产业前中后—回于内效”才行。服务不是看有多少员工在市场、技术多么科学,服务的根本目的是消费者增效的基础上,企业增益!这一点我们要向国际化企业学习提升。服务做好了,农业的附加价值也就自然得以提升,行业更健康了,水稻才能成为永远屹立不倒的国粹!各企业管理者共勉!

行业多变,智者如云。

本文仅代表个人观点,请仅做参考!

作者:韦锋,现职湖南1618农业总经理;曾就职于泰国正大集团、隆平高科集团,从事玉米、水稻种子行业23年,其中生产类工作6年,营销类工作5年,管理类工作1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