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试验示范项目实施初见成效

湖北省洪湖市承担了2016年农业部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农机)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项目,在承担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洪湖市严格依照农业部关于项目建设内容和要求,认真执行具体实施方案和项目资金计划,确保了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建设实施效果良好。

一、项目基本情况

洪湖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长江中游北岸,江汉平原东南端。水稻是洪湖市主要粮食作物。以“再生稻(双季稻)”、“油-稻”、“麦-稻”模式为主。2016年水稻播种面积97.63万亩。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要求,项目依托洪湖聚丰、洪棉、丰顺、春露等4家合作社开展项目工作。采取机耕、机械流水线工厂化育秧、机插、机械植保、机收和机械烘干等技术开展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完成示范面积20150亩。项目示范区投入各类机具241台,共完成机耕面积20150亩,机耕水平达100%;机插面积19910亩,机插水平达98.8%;机收面积20010亩,机收水平达99.3%;机械植保面积含农飞机用航空植保20150亩 ,机械植保水平达100%,机械烘干粮食数量4800吨。示范区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99.4%。通过示范区引导带动该市完成水稻机插机播面积58万亩(新增10万亩),机收面积150万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达到86%。通过项目的实施,有力推动了项目区及该市农机装备结构的优化。

项目总投资1895.87万元,中央资金50万元,农机合作社和农户自筹1845.87万元。其中种子投入197.47万元;化肥投入523.9万元;农药投入221.65万元;人工水电管理60.45万元;机械作业费用(机械耕整、机械插秧、机械开沟、机械植保、机械收获、机械烘干等费用)604.5万元;新增机械购置投入287.9万元。按照项目要求,中央安排的50万元资金主要用于开展示范推广、宣传培训、作业补助和组织社会化服务等。资金的使用严格按照批复的项目支出预算执行,实行专帐专人管理,专款专用。

1、建立了示范与推广基地。项目实施以来,我们除了戴家场镇柴林村、卢墩村、官港村和峰口镇塘脑村、范湖村、直岭村进行示范推广外,同时在周边的曹市、沙口、万全、瞿家湾进行了推广并建立了试验示范点。开展了不同环节不同品种的示范推广。

2、开展了种植模式试验。在水稻种植环节,我们不再强调必须采用机插秧,而是根据当地种植习惯、田块规模及经济条件,采取宜插则插、宜播则播。为了储备机插秧和机直播的后备种子,探索试验常规稻和杂交稻进行机械育秧和机械插秧。

3、组织开展了水稻品种品比试验及品种展示试验。在适合我地生态条件、种植制度和综合性状优良的主推品种中筛选适于机械化生产、高产优质、再生能力强的品种、在一种双收种植模式中开展了优化头季稻机插秧高产高效关键技术、头季机收模式下再生季促蘖增穗水肥管理和化控技术、减少再生稻机收头季碾压"宽窄行”机械种植技术的收割机与插秧机的选型等进行了试验。

4、组织了飞机植保示范。针对水稻生产过程中传统打药作业难及作业效率低等问题,项目组全程组织安全环保、绿色防控的先进航空植保技术。

5、开展了机具选型及配备。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在洪湖虽然是一个比较成熟的技术。但是真正通过机械作业达到高产高效及安全环保从水稻耕整到秸秆粉碎还田、机械烘干7大主要环节作业机具还并没有完全成熟的选择。项目组结合洪湖水稻种植特点、土壤结构和田块大小,开展了耕整、播种插秧、施肥、植保、收获、秸秆粉碎还田、粮食烘干等环节机具的选择。同时项目组根据机具选配的适应性、可靠性、生产性、经济性、安全性原则,以及农机合作社配备的机械以大中型为主并主要从事农机社会化作业服务,只有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才能取得较好效益。确定农机合作社实现水稻生产的全程机械化生产的最佳生产规模3000亩和10000亩两种模式。并制定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规模3000亩和10000亩机具配备方案。

二、主要做法

1.认真开展调研,科学制定项目实施方案。项目任务下达后,项目组对项目的选址、机具的选型、种植模式的确定以及品种的选择等,进行了调研和分析,最终确定了戴家场柴林村、卢墩村、官港村3个村,峰口镇塘脑村、范湖村、直岭村3个村作为项目示范基地。选择了油--稻,再生稻(一种双收)两种种植模式,针对2017年6月下旬以来特大暴雨的袭击造成的绝收田块项目组又新增了早稻翻秋机械直播模式。选择了超生波种子处理机、矢奇、井关播种流水线、高速乘坐式插秧机、精量水稻直播机、航空植保飞机、高地隙喷杆喷雾机、全喂入和半喂入收割机、粮食烘干机等为主要生产机具。确定了丰两优香一号、黄花粘、晚两优1128、两优6326、广两优476,新两优223等水稻品种,按照所有品种种植机插秧行距统一为30cm,早、中稻机直播行距25cm,早稻翻秋行距20cm的种植模式种植。

2.加强农机农艺融合。一是成立有大专院所、科研院所等单位专家参加的项目专家组和农机农艺融合的技术专班,组织省、市种植业专家、农机专家以及育种单位专家共同参与试验工作,并邀请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荆州市农科院等专家教授和农机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二是项目融合,我们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与水稻“一种两收”丰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水稻生产机械化新技术新模式推广、“稻--再--肥”绿色高效生产模式示范、水稻绿色高产高效级创建等项目进行整合形成项目合力,解决项目实施投入不足的难题。

3.建立多元化投入和运行管理机制。鉴于本项工作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技术投入,仅靠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难以完成,项目组主动探讨“一主多元”的推广机制,一年来,我们整合购机补贴政策扶持资金并积极组织农机生产与销售企业参与。组织水稻播种机、航空植保飞机、秸秆粉碎机、打捆机用于示范区田间作业及现场演示,邀请专家进行实地指导并专门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同时组织湖北农科院、丰乐种业等单位研究并提供适合机插的再生稻品种;春露合作联社、聚丰农机专业合作社及洪湖农机办组织技术人员对试验示范全过程进行了跟踪和记录。

4.大力开展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辐射推广。一是开展技术培训。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机培训举办培训班4期,完成181人次的培训任务,依托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项目、水稻“一种两收”丰产高效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水稻生产机械化新技术新模式推广项目、“稻--再--肥”绿色高效生产模式示范项目以水稻种植大户、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培训各类人员350人。开展水稻标准化育秧技术、插秧机操作技术及使用维护知识、田间管理技术、联合收割收获技术、秸秆粉碎还田技术、粮食烘干技术等技术培训。二是开展技术指导。编印和发放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等宣传资料2万份,组织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辅导农民和种植大户应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及机械操作与维护技术。三是组织现场观摩活动。分别在3月、4月、5月、7月、8月、10月组织早稻(再生稻)工厂化集中育秧、机插秧、飞机植保、早稻翻秋机直播、再生头季机收、粮食烘干、再生季机收等观摩活动8次。项目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实施方案,确定试验示范内容、地点、面积和品种,邀请专家教授实地查看项目再生稻试验示范的品种、播期、密度等试验示范三因素,指导出再生稻生产要向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方向发展,研究解决适合再生水稻机械化作业的品种、栽培管理方式。

三、主要成效

1.建立示范片提升水稻综合机械化水平。在戴家场镇、峰口镇各建一个1万亩连片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片。通过示范带动,使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99%,机械植保、烘干等能力满足生产需要,并通过示范片引导带动该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达到86%。

2.研究并探索形成了适合洪湖地区乃至江汉平原水稻生长特性的农机农艺融合的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项目在充分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洪湖地区乃至江汉平原农机农艺融合的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路线为:品种选择---大田耕整----机械育秧----机械插秧(直播)----田间管理----机械收获----粉碎还田----机械烘干。筛选出适宜洪湖地区乃至江汉平原的机械作业品种;再生稻适宜播种期与密度;不同收割时期的头季收割高度,另外探索试验了以常规稻、杂交稻品种选择机械直播为主要内容的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节本增效明显,有和机插秧并行推广的前景。水稻机插秧和机直播可以成为水稻机械种植的两种主要方式。加大水稻机直播推广力度,将成为解决水稻机械种植难题的重要选择。

3.探索研究制定了湖北“水稻一种双机收”高产栽培技术模式。项目组依托华中农业大学专家团队根据再生稻机械化生产特点和生态条件研究制定了再生稻机械化生产技术规范及“水稻一种双机收”模式的选田择种---适时早播---壮秧机插---增密足苗--- 控施氮肥--- 增施磷钾--- 统防统治 --- 重防两病 ---早晒勤露--- 后期干田--- 机收留桩 --- 早低晚高头季促芽---早追提苗 ---遇冷化控--- 再生丰收核心技术环节。按照推进再生稻品种良种化、种植规模化和标准化、日常管理精简化、生产全程机械化,促进再生稻产业发展的要求制定了再生稻全程机械化生产的技术规范。规范已在全省再生稻产区开展了示范性应用,可操作性强,能较好地促进再生稻生产机械化、轻简化发展。2016年6月中下旬,洪湖市遭遇暴雨袭击,降雨突发性强、持续时间长、雨量大,灾害程度重,对洪湖水稻生产带来严重的影响。项目示范基地因选点科学在东荆河上游,在洪湖围堤之外,受灾相对较小,但项目组针对水稻受灾情况组织农机农艺专家制定了关于水稻补救与改种的判断及技术要点。

4.探索形成水稻高标准温室育秧集成技术。项目组大胆创新,探索形成了水稻(再生稻)育秧集成技术即超声波增产处理技术、碧护抗逆增产技术、麻育秧膜盘根技术、暗化齐苗壮苗技术。

5.配合长江大学和荆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制定《再生稻头季机械联合收获作业质量》地方标准。开展了减少头季稻收割履带辗压稻桩插秧机与收割机优化配置的选型与试验。开展了收割机留茬高度对再生季产量影响的因素分析。开展了优化头季稻机械种植高产高效关键技术的示范。开展了六个再生稻品种的品比试验和16个品种的品种展示,筛选出适于机械生产、高产优质且再生能力强的后备种子。为解决再生稻整精米率低等问题,开发了富硒、富锌再生稻产品,改善再生稻加工品质,提升稻米营养品质。开展了机械深施再生稻肥效试验。通过试验摸清再生稻机械施肥规律及氮碳钾及微量元素对再生芽的萌发和产量的作用。

6.培育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农机社会化服务作用,积极探索和实践社会服务体系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的目的。引导农机合作社加强农机装备和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机作业服务能力,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耕道建设远远滞后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且规模化经营承程度不高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效率的发挥。

2.农机维修网点少、条件差、设备老化、人才缺乏等问题突出,难以有效满足广大农机手和农机化发展的需要。

3.关键技术装备性能有待完善,且机具价格昂贵。特别是植保无人机作业,当前推出使用的各种植保无人机,只是提高了作业效率,依然面临缺少适时准确的精准数据来完成处方施药、减量用药、精准作业、效果评估、病虫监测统计、作业农残量减控等规范要求。而且售价太高,农户乃至合作组织也难以承担,增大了推广难度。

4.水稻现有的机械化技术还要进一步规范。由于各地土壤、种植方式、气候等存在一定差异,因此需要在进一步加强研究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完善技术规范。

五、有关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特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土地规模流转集中管理,打破农户各自为战的经营格局,推进水稻生产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经营。

2.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机耕道、沟渠等配套生产设施建设,改善农机作业条件。解决农机行路难、下田作业难的问题。

3.加大项目支持力度多元投入用于加强农机维修服务能力建设,切实解决农机维修“看病难”问题。引导农机生产销售企业直接面向机手开展技术示范指导,提高售后维修服务质量,解决农机维修难,做到农机大修不出乡,小修不出村。

4.加强农机农艺融合力度。加强适宜机械化生产、高产优质水稻品种选育开发力度及水稻生产各环节技术规范、技术标准的制定。建议由湖北省农业(农机)相关单位牵头,建立农机和农艺专家参与,省、市、县、乡四级有关部门和单位联动的产学研推结合的工作机制,整合多方资源,发挥各自优势,做好技术研究和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

5.加大机具研发、选型以及配套设备引进推广力度。目前江汉平原水稻生产环节中的施肥与植保机械还没有完全成熟的机具进行大面积推广使用。在水稻封行期间施肥与打药依然还没有机械完全替代人工作业。再生稻头季碾压保茬的再生稻生产专用收割机也依然有待研发。建议农业(农机)部门投入相应资金支持和引导农机企业进行设备技术改造升级,以填补施肥、植保、再生稻头季收割薄弱甚至空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