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共建研究中心 合成生物技术拿下美国2.2亿元订单

去年,由重庆大学与北大医药重庆大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的重庆市(工业微生物)生化工程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合作开展菌种从头设计、改造技术,将合成生物技术运用在药物生产中,提高了药品纯度,降低了生产成本。

合成生物学是21世纪初新兴的生物学研究领域,是在阐明并模拟生物合成的基本规律之上,达到人工设计并构建新的、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生物系统,从而建立药物、功能材料或能源替代品等的生物制造途径。去年,由重庆大学与北大医药重庆大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立的重庆市(工业微生物)生化工程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合作开展菌种从头设计、改造技术,将合成生物技术运用在药物生产中,提高了药品纯度,降低了生产成本。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双方今年共同承接了美国某公司一项产值为2.2亿元(人民币,下同)的订单业务,带动重庆成为合成生物学生产大健康产品及医药品的新兴高地。

产学研协同创新

申请专利20项

据介绍,基于校企合作机制成立的重庆市(工业微生物)生化工程技术联合研究中心,设有微生物育种与发酵工艺研究室、分离纯化研究室、药物半合成研究室、制剂开发室和中试车间。研究中心已成功研发出多个新品、申请发明专利20项,并承担了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取得国家重大新药创制项目。

针对生物发酵产品的多组分和极性相似的特点,中心进行了多类型多维树脂修饰技术研究,并应用到抗耐药抗生素、抗肿瘤产品的纯化中,极大提高了产品的纯度。通过自主开发的修饰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树脂的载量和重复使用次数,缩短了生产周期、减少废水排放,从而使企业的产品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例如,在雷帕霉素的生产中,若使用进口的GE树脂则分离周期长、效率低,而采用国产树脂进行修饰缩短周期1/3。目前,大新药业在多类型多维树脂修饰技术方面已获得多项专利。

校企合作

拿下美国2.2亿元订单

北大医药大新药业与重庆大学共建的校企合作中心成立于2016年9月。其中,重庆大学负责提供实验室技术支持和项目委托开发的主要是药物雷帕霉素和吗替麦考酚酸的生产工艺优化,大新药业负责技术中试和落地生产。短短半年,依靠新技术很快获得了高质量雷帕霉素和吗替麦考酚酸。

今年6月,以该平台为依托,大新药业和重庆大学分别取得了两项重庆市科委的科技攻关项目支持——大宗药物原料的生物发酵新技术(代谢工程)研究及应用和手性药物中间体哌啶甲酸的生物合成研究。

依托该平台,近期,双方还共同与美国一家公司签订一项产值为2.2亿元的大健康产品中间体协议,预计10月份进入实施阶段。这也是首次应用合成生物学技术进行菌种设计构建,用微生物发酵方法生产,将更有利于人类健康生活,同时减少了植物提取的繁琐步骤,产能提高3倍,且大幅度降低生产能耗和废水排放量。预计项目将创汇500万美元以上,带动重庆市成为合成生物学生产大健康产品及医药品的新兴高地。

“校企合作推动了重庆大学的技术成果转化,并提升了大新药业的技术实力,使得重庆在合成生物学技术的研究和应用领域走在了全国前列。”重庆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王丹教授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