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欣庆教授课题组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上发表封...

图 1 封面(世界范围内主要海域PAHs的沉降通量分布图)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邹欣庆教授课题组有关我国近海环境中多环芳烃(PAHs)环境行为方面的研究获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Distribution pattern and mass budget of sedimentary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in shelf areas of the Eastern China Marginal Seas”为题,以封面论文形式(图1)发表在著名地学综合性刊物《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上(J. Geophys. Res. Ocean. (2017).122, (6): 4990-5004.)。该论文的第一作者为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2017级博士研究生王成龙,通讯作者为邹欣庆教授。

PAHs是一类环境中广泛存在的,可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典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其一般具有持久性、半挥发性、长距离迁移、生物蓄积性和高毒性。海洋被认为是PAHs最重要的“汇”,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PAHs进入环境介质中后会随着大气和河流进入到海洋,其在海洋环境中的赋存和迁移转化也是目前管理部门和科学家高度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南京大学邹欣庆教授所领导的研究团队已经在近海环境中PAHs环境行为和生态效应领域开展了大量研究,前期研究已经发表了多篇高质量SCI论文,如:Chemosphere,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等。

本研究是对该领域前期成果的进一步深化,以我国东部陆架海域表层沉积物中PAHs浓度数据为基础,结合研究区沉积物粒度、有机碳含量以及区域海洋动力条件等资料(图2),首次获取了整个中国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分布模式,并探究了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此外,本研究以沉积过程为基础,估算了研究区PAHs的年沉降通量,并进一步结合物质守恒原理建立了研究区PAHs的收支平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PAHs分布特征主要受区域动力条件以及沉积物理化特性(粒度、有机碳含量、沉积速率等)的影响,PAHs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泥质沉积区;源解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多环芳烃的来源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这与我国南北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有关(图3);研究区PAHs的埋藏通量处于11.2-1308 ng cm-2 yr-1,平均埋藏通量约为101±104 ng cm-2 yr-1,研究区范围内的年埋藏通量约为494 t;收支平衡研究表明(图4),PAHs主要来源于河流径流和大气沉降,分别贡献了PAHs总入海通量的28.4%和71.6%,每年约有10.2 t的PAHs通过水流交换由渤海输入到黄海海域;此外,在东海陆架跨陆架输运的作用下,约有21%左右的入海PAHs被输送到外陆架区域。该项研究全面深入的探讨了我国东部陆架海域表层沉积物中PAHs的分布模式和收支平衡,可以为边缘海PAHs的环境行为提供研究范例,也可为我国近海PAHs污染防治以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提供决策参考和理论支撑。

图 2 中国东部海域表层沉积物PAHs浓度(a), 粒度(b), 有机碳含量(c)和沉积速率(d)分布图

图 3 研究区PAHs沉降通量的分布特征

图 4 中国东部海域PAHs收支平衡

该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2017JC012890/full

(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科学技术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