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围术期应用防治术后并发症
■医卫前沿
文·李欣
麻醉与手术是一个人为的创伤过程。在得知手术的那一刻起,患者就背负了紧张、焦虑和恐惧的包袱,称之为精神应激,它是围术期应激反应的最初始阶段。在麻醉与手术开始至结束,患者经历着大小不同的以创伤为主的一系列伤害过程,引发一系列以神经—内分泌—免疫和交感神经系统为主的病理生理变化,称之为创伤应激。
随着这些应激的发生发展,体内蕴含了大量调集来的应激动量,一方面这些动量提供着各个系统器官功能特定的需要,同时又使这些系统器官消耗着大量的代谢能量。如果患者身体足够强壮则能挺过这段时期,但年老体弱者则可能无法承担应激反应造成的负载,从而进入病理性应激紊乱状态。这种术后病理性应激反应紊乱,是目前几乎所有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如果对围术期应激反应和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能用中医理论去诠释,再以该理论为指导进行中医药的辨证施治,是否能够达到预防和治疗术后并发症的目的呢?
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麻醉科主任苏帆教授认为,建立手术创伤及并发症相应的中医理论,探讨该理论指导下的中医药干预手段,开发一系列围绕麻醉手术的中医用药,形成围术期中医药干预防治麻醉手术并发症的临床模式,必将给围术期医学带来一场深刻变革,也是发展中国特色麻醉的真正科学意义所在。
手术后并发症如胃肠功能紊乱、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心脑血管意外、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术后免疫功能低下等,一直都是麻醉科与临床手术科室必须面对的临床难题,也是围术期医学研究的重点。
苏帆教授已从事麻醉临床二十几年,具有麻醉与中医学双博士学位。他认为,由于应激反应紊乱广泛涉及各大系统器官及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使得目前采用西医方法不可能做到全面而统一的针对性干预预防,术后并发症的防治在学科领域陷入困境。
苏帆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建立了关于术后并发症的“小马拉大车理论”,是目前麻醉业界专家认为的中医学对围术期应激反应紊乱和并发症诠释比较贴切的理论之一。理论的基本内涵就是术后患者“气虚大于血虚”。中医理论认为,由于术前禁食禁饮伤水谷之气,手术创口伤卫气(破气),术中出血伤营气(气随血脱),术中缺氧伤清气,应激过度伤肾元气,开腹开胸伤气机,而手术中能输血输液补充血的不足,但无法补偿气的不足。因此,上述原因的综合结果导致患者术后气虚大于血虚,发生“气虚血瘀”、“气郁血滞”的病理改变,像术后应激反应紊乱一样,这是术后一系列并发症发生发展的中医病机。
苏帆及其团队研究认为,针对上述理论的中医病机,第一,术前患者年老体弱,并可能伴随诸多疾病,即肾气本虚,可在术前培元固本、补气养血;第二,麻醉与手术创伤导致了气机受阻,气血失衡,可用针刺穴位进行通经活络、引领气血运行,调节失衡;最后,手术造成元气的大量消耗,形成“气虚大于血虚”,可在术后回阳补气、活血化瘀。从以上三个方面着手,就可以针对性地用中医药进行围术期干预来防治术后并发症。
点击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