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水生物 投放微生物:生态修复增强河道体质

拆除蓝线内的建筑是为了让河道露出来,截污是截断河道污染的“病根”,清淤是给河道动手术清除毒瘤,如果说前面这三道工序是给河道“治病”,那么“修”,即开展生态修复,增加自净能力,则是给河道增强“体质”。

生物治理显成效,清水塘变清了

位于城南七里街附近的清水塘,这个夏天没有出现水体发黑现象。水体清澈,每天早晚都有不少市民沿着湖边步道散步健身。

清水塘过去是个臭水塘,附近居民回忆,“臭了14年”。2016年,秦淮区启动对清水塘的整治工程。清水塘水域面积约3.3公顷,承担周边片区排涝调蓄等功能。整治前清水塘浑浊黑臭,河道挡墙杂树重生、破损严重,住在周边的居民多次投诉。整治工程开始后,除了截污、清淤,秦淮区还对清水塘开展了生物治理,在河床上种植水草,养食藻虫“吃”淤泥,让水体有生态自净功能。

月牙湖整治中,也采取了生物治理方法。月牙湖治水引进杭州治理西湖的成功经验,通过投放水生动植物,建立“浮游生物(食藻虫)—水下森林(沉水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群落(激发土著微生物)”的共生生态,促进湖泊生态环境的修复和平衡。

生物治理有助恢复河道自净能力

水务部门介绍,生物治理好比人吃中药调理身体,主要作用是让河道恢复“体质”,有自净功能。

据介绍,按照水质划分,黑臭河道的水质属于劣五类,即最差的水质。这样的水体中,化学需氧量、氨氮等指标均超标,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基本丧失自净能力。健康的河道有完善的生态体系——由水生植物、动物组成的水下生态环境。但在黑臭水体中,这种生态环境已经被破坏,生物治理就是要重塑这种生态环境。

目前在河道整治中采用较多的生物治理手段主要是微生物治理、水生植物种植和投放鱼类。其中水生植物种植是采用最多的,除了种植沉水植物,如苦草、红线草等外,经常会采取的治理方式还有植物浮床,即在水面上种植植物,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净化水质。投放鱼类主要以草鱼为主,这种鱼以藻类为食,可以净化水质。

生物治理只可作为辅助手段

生物治理虽然可以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但和截污、清淤相比,这只能作为治水的辅助手段。

水务部门介绍,目前南京开展的河道整治工程中,都会采用生物治理手段。

“生物治理多用在完成截污、清淤等工序后的河道整治的后期,作为一种常态化修复的方法。”环保专家介绍,河道整治工程完成,并不意味着水质就不再黑臭。告别黑臭需要一个过程,即水体修复的过程,采取生物治理有助于水体的修复。

(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