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扶贫 延安不让一户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

延安是举世闻名的中国革命圣地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到2014年底,延安市仍有延川、延长、宜川三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830个贫困村、20.52万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发展滞后的白于山区、黄河沿岸土石山区和洛河峡谷地带,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也是全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目标的最大“短板”。

2015年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回延安视察工作,主持召开了陕甘宁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座谈会,对加快老区发展和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做出了重要指示,发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动员令,进一步激发了老区人民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延安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六个精准”要求,全面加大脱贫攻坚工作力度,市、县区都成立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的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层层夯实市县乡村四级书记扶贫工作责任,制定出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行动方案》、《举全市之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保障措施,建立了驻村联户帮扶工作机制,派出1784名优秀党员干部担任贫困村和党建后进村“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包扶,组织37470名干部进村开展联户扶贫,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两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49.7亿元, 19.5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人口减少到1.02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3.2%下降到0.76%。贫困村脱贫退出538个,减少到292个。吴起、志丹、黄龙、宝塔、子长、安塞、甘泉七个县区贫困人口实现了整体脱贫。

发展壮大特色产业,是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基础和关键。在推进脱贫攻坚进程中,延安始终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首要任务和重中之重,紧紧抓住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机遇,牢固树立大产业、大扶贫的理念,大力实施“特色产业富民”战略,加快培育壮大林果、棚栽、草畜等特色产业,夯实筑牢群众脱贫基础。2016年,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7.6亿元,增速位居全省第一;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0568元,超出全省平均水平。

延安具体如何做?

坚持依托和发挥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壮大特色主导产业,坚定不移地实施苹果产业“基地北扩、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战略,全市苹果种植面积达到355万亩,产量达到303万吨,产值突破百亿元,苹果产量占到世界的二十分之一、全国的九分之一、全省的三分之一,位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国家级洛川苹果批发市场建成投用,洛川苹果科技创新园区开工建设。“洛川苹果”荣获2016年全国果菜类最具影响力的区域品牌,品牌评估价值达65.9亿元。去年成功举办了第一届世界苹果大会。加快建设以宝塔、安塞、甘泉为中心的蔬菜生产核心区和洛河、延河等五条蔬菜产业带,蔬菜种植面积突破40万亩,总产达到130万吨。持续扩大畜禽规模化养殖,建成各类规模以上养殖场389个、规模以上养殖户5068户,猪、牛、羊、禽和蜜蜂饲养量分别达到291万头、28万头、176万只、906万只、10万箱。加快发展红枣、核桃、小杂粮等区域性产业。到“十三五”末,建成“43158”特色农产品基地(400万亩苹果、300万亩粮食、100万亩干果、50万亩蔬菜、800万头家畜),进一步夯实群众脱贫致富的产业基础。

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强化产业引领带动脱贫能力.

延安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了《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实施意见》、《全面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市财政每年安排5000万元、各县区每年安排50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围绕苹果、蔬菜、养殖等主导产业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扶持现代农业园区、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经营大户,实现乡有特色产业、村有增收项目、户有致富产品,有效带动贫困群众进入参与到特色种养、加工销售、社会化服务等各个环节。启动建设省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100个,建成50个市级园区和78个县级园区,覆盖36个重点镇、近百个新型农村社区、6.8万农户。建成各类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农业新型经营主体5134家,带动农户14.9万户。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 示范县、镇、村,新认定授牌市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专业村166个、专业镇39个、示范企业(合作社)221个。启动建设8个农产品加工园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19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56亿元。全市仅从事苹果产业的农民达23 万多户、100多万人,分别占农村总户数和农业总人口的70%和75%,果业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一半以上,占到果农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南部一些县达到90%以上。

创新产业扶贫模式

实现有劳动能力贫困户产业全覆盖

各县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引领、金融扶持、互助合作扶持、电商扶贫、支部(能人)带动、产业托管、文化旅游、生态补偿等多种模式,实现了贫困户户户有产业、有扶持资金、有增收渠道。延长、洛川等县区筹集财政资金3600万元,协调金融机构按1∶10的比例放大贷款规模,为贫困户提供3-5万元免担保、免抵押、政府连续贴息三年的扶贫小额贷款,累计发放贷款1.9亿元,覆盖6300户、1.76万人,贫困户产业收入户均达到4000元以上。延长二海家禽散养合作社,在延长、延川等县80多个村吸纳扶持500多户贫困户发展养殖,户均年收入3500元以上。甘泉劳山现代农业园区为1640户贫困户免费发放鸡苗,带动贫困户发展养殖,户均增收7000多元。志丹县胡兴庄村、子长县杨家原则镇等现代农业园区,为300多户搬迁安置贫困户发展大棚种植,实现了搬得来、留得住、有产业、能致富。黄陵荣华现代农业园区,流转贫困户土地建设生产基地,吸纳贫困群众入园务工,使贫困户实现了一份土地两份收入。目前,全市有劳动能力贫困户已实现了产业扶持全覆盖,苹果、棚栽、养殖三大产业成为贫困群众收入的主渠道,产业收入占到贫困户总收入的70%以上。

加强教育培训和宣传引导

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

认真落实好贫困家庭学生教育资助、职业技能培训等政策措施,实现贫困户子女上学资助和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职业技能培训全覆盖。整合各类培训资源,依托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和各县区职教中心,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举办林果、养殖、棚栽、市场营销等培训班520余期,累计培训54.3万人次,让每个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掌握一项就业技能,1.2万贫困人口成为职业农民、生产能手、营销经济人等实用型人才。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引导贫困群众转变观念,消除“等靠要”思想,增强脱贫致富内生动力。积极倡导社会新风,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建立红白喜事理事会,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推进道路、厕所、圈舍改造,完善垃圾污水处理设施,教育群众树立文明节俭的生活方式,摒弃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随意焚烧垃圾、污染水源、乱放乱堆等陋习,彻底改变贫困村、贫困户脏乱差面貌,建设美丽乡村、美好家园.

迎风破浪潮头立,扬帆远航正当时。当前,革命老区延安正处在转型发展、追赶超越的关键时期。延安市第五次党代会描绘了延安未来五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提出了2018年率先在全国革命老区中实现整体脱贫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使命光荣,任务艰巨。延安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回陕西、回延安重要指示精神,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支持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弘扬延安精神,矢志艰苦奋斗,勇于开拓创新,奋力追赶超越,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确保实现2018年率先脱贫和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不让一户贫困群众在小康路上掉队,向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全市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