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量攀升,国产大豆何去何从

来源:中国贸易报 作者:刘国民

近日两则关于大豆的新闻引起关注,一是《经济日报》报道《大豆产业开始走出低谷》,二是和讯网转载《天量大豆即将到港,国产豆何去何从?》。两条新闻一喜一忧,道出了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前后以大豆为代表的部分农产品的尴尬境遇。

中国是农产品大国,但自1995年开始,我国从大豆净出口国变成大豆净进口国。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大豆进口关税降为3%,豆油关税降为9%,且从2006年开始豆油的关税配额也被取消。这一时期,国内对大豆的需求量持续增长。截至2016年,国产大豆年产量在1200万吨左右,国内大豆压榨企业平均压榨量在8300万吨左右,国产大豆远远无法满足庞大的压榨需求。种种因素叠加,使得大豆进口量不断创新高。截至2016年,我国大豆进口量高达8323万吨,进口依赖度达到85%以上。

上述数据透露出的几点信息值得关注。一是国内大豆需求量远远超出国内大豆产量,供需缺口巨大,单靠扩大国内大豆种植面积无法解决供需矛盾,进口一部分大豆有其必要性;二是国内消费的大豆绝大部分来自进口,长此以往,国产大豆的种植面积和市场份额会不会丧失殆尽?国产大豆到底维持多大的种植面积和多大的市场份额比较合适?

针对以上问题,中国农业部农业贸易促进中心主任倪洪兴分析指出,开放条件下国内农产品价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进口税后价格,只要国内价格高于进口税后价,进口就有动力。倪洪兴还提到,充分开放市场且国际市场有足够供给增长潜力下,国内农产品价格可以说是取决于国际市场价格。

入世以来进口关税只有3%的国内大豆市场已经算是“充分开放”,同时,国际市场的供给潜能也在充分释放。由于强烈的需求加上进口大豆比国内大豆便宜,美国、巴西、阿根廷的低价大豆被大量出口到中国。

倪洪兴并不支持过度进口大豆。他认为,“过度进口对国内生产造成了明显的挤压和抑制,使国内生产不但没有随需求增加而增长,反而大幅减少。国内大豆价格被压低,大豆生产效益受到严重影响,削弱了产业可持续发展基础。同时,国家粮食安全也面临潜在风险。”数据显示,2001至2015年,我国新增大豆需求6413万吨,进口增加6775万吨,新增市场需求100%被进口大豆占有,而且既有市场也被进口挤占。

可以看到,通过必要的关税配套措施防止过度进口大豆有其积极意义。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国产大豆种植的政策支持。

2016年出台的《农业部关于促进大豆生产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能轻言放弃大豆,保持国内一定规模的大豆生产是必要的。该指导意见强调要扩大大豆种植面积,强化大豆政策扶持,建立优质大豆保护区。

当国内大豆种植得到政策扶持,种植面积和产量都有望提高时,国产大豆产量多少比较合理?倪洪兴认为,“如果没有过度进口的影响,当前大豆产量达到3000万吨是比较合理、可行和可持续的选择。”

国产大豆和进口大豆格局变化带来的困惑在中国加入WTO之后的农产品贸易领域具有典型性。虽然很难说有根本的解决之道,但至少有这样几点值得留意的建议:一是不能忽视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依然在用各种高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保护国内农产品市场的现实,所以我们也要重视用关税配套措施和其他非关税措施适当保护国内大豆市场,防止过度进口;二是在大豆需求主要通过进口满足的新局面已形成的情况下,依然要重视用政策扶持国内大豆生产,提升国产大豆竞争力,维护大豆主产区农民的切身利益,使国内大豆生产维持相当份额,进口依存度不至于攀升到过高的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