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昭通到喀什:一个云南农民的新疆打工之旅

张炳宦被十几名记者围在中间,话筒、录音笔和摄像机都凑到了他的跟前。面对七嘴八舌地提问,他有些紧张,一时不知该说些什么好。

屋外阳光异常猛烈,蓝天白云映衬着一排排红黄相间的“小高层”楼房,楼前还都种着树和草。这里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四十一团管辖下的草湖镇,一座位于新疆南部喀什地区的小镇。

张炳宦原本是云南昭通的一名农民。6月12日,他带着老婆任宗仙,与其他20余位同乡结伴远赴新疆。他们赶了4天4夜的路,坐了80多个小时的火车,最终成为这里一家由广东援建的纺织服装企业的工人。

“看看能不能挣着钱,如果不行也找找别的路子。”张炳宦说,老家没这样的工厂,过去他靠打散工谋生,今后不想再继续“看天吃饭”了。

4天4夜的旅程

启程时间是6月12日早上5点多。张炳宦记得,天才蒙蒙亮,他和老婆就在家门口坐上了村里开往镇上的客车。那几天村里正在修路,客车才绕道从他家门口经过,不然他们还得起得更早去赶车。

那天,车像是“专程”来接他夫妇似的,这让张炳宦感觉是一个挺顺利的开头,“运气还不错”。

但到镇上只是换车,他们先要与其他20余名来自不同乡镇的同伴一起赶到彝良县城。在那里进行集中后,当地政府安排他们进行体检,然后再坐车到隔壁的盐津县。确切来说,真正的旅程从盐津才正式开启。

当天晚上8点多,张炳宦等20余人在盐津火车站上车,随后便是80多个小时的火车之旅,一路向西北而去,经成都、吐鲁番换乘,最终抵达喀什。

路费由他们要入职的企业全部承担,但只有硬座。后来一行中有人回忆说,没想到这么远,坐了几天都还不到,坐到最后都“耐不住”了。

“6月16日也是一早,5点过一会到了。从离开家门口算起的话,整整是4天4夜。”张炳宦则记得,企业派车来接,并将他们安置到员工公寓。

自此,这一行20余人,从彩云之南的莽莽群山中走出,来到数千公里外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帕米尔高原边上,迎来新的生活和工作。

援疆与扶贫对接

这场跨越数千公里的打工之旅背后,实际上是广东的“援疆”系统工程。为拉动新疆当地经济增长,近年广东为其引进了许多产业项目,而考虑到当地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广东还配套引入产业工人。

为何选择昭通?广东东莞“援疆”干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对口支援办公室副主任兼伽师总场党委常委、副场长赵胤解释说,因两地均同属东莞的对口帮扶的贫困地区,并且两地的“问题”刚好在某种程度上彼此对应,因此东莞从中“牵线搭桥”,探索开展劳务协作。

昭通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其大部分县区在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乌蒙山区范围内。数据显示,昭通2016年末常住人口547.5万人,而同年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达到111.95万,为云南16个州市中脱贫任务最重的一个。

这正是“张炳宦们”此番远赴他乡打工的直接而根本的原因。

张炳宦今年39岁,有两个小孩,大的19岁,正在昆明上大学,小的16岁,刚刚考完中考,家中还有身体不好的七旬老母。种地赚不来钱,于是夫妻二人靠在老家附近打散工的收入支撑一家的生活。

“主要是帮人修修房子、建建房子。”张炳宦说,很辛苦,而且收入极不稳定,多的时候一个月有几千块,少的时候一分钱没有。

10多年前,他曾是奔向东南沿海的务工大军中的一员,在广东进过酒店和服装厂,想多赚点钱养家。但不到3年他就回去了,因为小孩太小放心不下,老婆一个人抚养太难,从此便守着贫困大山,直至此次来到新疆。

那天,县里的领导到村里宣讲这项政策,张炳宦听完认真想了想,就报名了。孩子要上学,母亲身体不太好,举目张望,生活处处需要钱,因此他决心一试。

“看看能不能找着(赚到)钱,如果不行也找找别的路子。”张炳宦说。

“老家没有这种厂子”

张炳宦没敢在出发前把到新疆打工的消息告诉两个孩子,一是怕招来孩子的担心和反对,二是怕影响孩子学习,尤其是小儿子正值中考。

可是到新疆后还是忍不住说了,大儿子知道后跟张炳宦说,试试看吧,如果不行咱就回家。张炳宦还安慰小儿子说,如果安稳了,就把他转到新疆读书。

其实,妻子任宗仙是不愿意到新疆来的。她念叨最多的是这里人生地不熟,而且离家太远,“晚上11点才天黑,不习惯,没法睡觉”。

但张炳宦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决定。他说:“老家没有这种厂子,如果有的话那肯定不愿意跑这么远,可是没办法,回去只能还是 看天吃饭 。”

目前,这一行20余人正在进行上岗培训,张炳宦被安排在棉纺厂的细纱车间,学习如何操作和“看管”高速运转的机器。一开始,他觉得很难,但是慢慢地也就掌握了一些技巧,精神上相对放松了一些。

培训期间的月薪是1980元,转正后将提高。官方文件称,“年均收入确保不低于4万元,之后按企业经营效益和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稳步提升”。此外,官方承诺,夫妻双方连续工资年限相加满18年,将赠送现居住的住房一套。

张炳宦的微信名叫“明天会更好”。这一个月来,他每天都会发很多朋友圈,多为与工作相关的视频和图片。在一条朋友圈中,张炳宦拍了一段机器运转的视频,并配上文字说:“这就是世界最先进的机器”。

他也转发了很多与此相关的新闻报道,尤其是对其所在企业的报道。目的是“要让老家的人看到。如果转正后工资还行的话,我们就留下来,也想有更多老家的人过来彼此有个照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