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致富秘钥:宁国创新发展山区特色农机化纪实
安徽省宁国市地处皖之东南,天目山北麓,是典型的山区市(县级)。近年来,该市积极挖掘当地地理优势,大力发展山核桃、宁前胡等山区特色农产品全程机械化生产,提升经济效益附加值,使得农民可支配收入连年全省遥遥领先,此间农业机械化可谓立下了汗马功劳。在省局组织的“农机化为农民增收贡献值”的课题调研中,课题组欣喜地寻到了宁国农机化为民增收致富的“密钥”。
扑下身子,咬定青山不放松
作为山区县的宁国市,山多地少无连片作业土地的特点决定了大型农业机械无用武之地,宁国农机人对这点是最为清楚的。宁国市农委党委委员、农机局局长陈正对课题组颇有感慨地说道:“宁国市的农机局长虽然是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多任局长都是秉持着‘靠山吃山’的理念,咬定青山不放松,倾力发展山区特色农机化的信念从未动摇过。”
正因如此,在中央及省市惠农政策拉动与农机部门的努力下,截至2016年底,全市拥有各类农业机械7.83万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30.14 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0.71 %,山区特色农产品机械化水平稳步提升,较“十二五”有质的飞跃。全市形成了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家庭农场、农机大户、农机企业为骨干,农机中介组织为补充的市乡村一体化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服务功能和范围不断拓展。宁国市农机局因发展山区特色农机化工作突出,2014年安徽省山区特色农机化工作推进会在该市召开,市局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农机系统先进集体”。
敢为人先,拓展农机化发展新空间
2004年,中央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如同现实中的一束光照进了农民购买农机梦里。许多农民原本遥不可及的购机梦想,在补贴资金的帮助下得以实现。但是,出于对补贴机具的规范管理,一些农民急需且实用的农机具及装备、设施诸如储存山特产品的冷库却是被政策排除在购机补贴目录之外,中央财政专项补贴资金自然是没法动了,该怎样解决现实中的困境,俨然是摆在农机人面前的一个难题。
向上的政策突破可能性不大,即使有所突破也会因时间成本较大,无法解决燃眉之急。一面向上呼吁诉求一面转身向地方党委、政府求助,这也是宁国农机部门心系群众、为民谋利当时最好的选择了。为了打动党委、政府愿意为农机化提高投入,宁国市农机人可算是颇为动了一番脑筋。数字最有说服,对,就拿数字说话!
谈及此事,农机局长陈正自有一番酸甜苦辣。“作为一个山区市,基础建设要投入,方方面面都要钱!虽然宁国的财政收入在全省不错,但要钱的地方多了去了!财政每一分钱都要花到刀刃上,还必须要见效益。怎么办?我们为此也算是开了全省的先河。从2012年起,宁国市农机局有组织地对全市农业机械化节本增效情况进行调查,通过测算,2014年宁国市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比值达10.03%。翔实的数据,明显的投入产出比,自然打动了领导增加农机化投入的决心。最近测算的2016年农业机械化对农民增收的贡献比值达14.02%,数据无言却有力地证明了农机化技术装备已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保障和支撑。”
数据出炉后,政府旋即加大了对农机化的投入。一些国家补贴目录外的农机产品,以及农民有客观需求的冷库设施,经政府同意由农机部门牵头制定并实施了地方财政奖补措施。
调研中,宁国市真佳山核桃生产服务机械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郭惠民给调研组算了这么一笔账:去年合作社投入80多万买了套山核桃剥米机,原先人工剥米的成本为每斤4.8块,现在机械化剥米每斤只有8毛钱,并且这8毛钱还包含了人工、水电等成本在内。合作社每年剥米超百万斤,仅此一项就给合作社带来了丰厚的收益,还不说达到了清洁化生产与量产的保证。要说农机化给农民增收做了多大贡献,在我这个环节你说超过百分之五十也不为过。
多方协力,加速推动农机上高山
虽然农机化为民增收看得见的贡献说服了党委、政府投入的决心,农机部门的工作开展起来方是便了许多,但是山区机械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起来单单凭部门之力明显是心有余而不足。
“这些年我们人大、政协也没少跑,主要是汇报宁国农机化发展的成就,以及我们与省内外农机化发展较好山区县存在的差距。我们每年还不定期地邀请代表、委员赴一线视察指导农机化工作,争得各界广泛的理解与支持。”为此,陈正局长可没少费心思。功夫不负有心人,宁国市四大班子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农机化工作成了惯例。市政府还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为组长的市农机化工作领导小组,农机化工作纳入了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融入农机元素,农机化发展纳入宁国市扶持产业发展“1+1+5”政策体系。2016年,宁国市政府印发了《宁国市实施“农机上山”行动计划工作方案》,在全市大力实施“农机上山”行动计划,并列入农业农村重点工作。从2013年起,市财政相继安排专项资金近200万元用于农机专业合作社质量提升以及农产品储藏保鲜与粮食、药材烘干机械化等方面建设奖励补助。目前,该市山区特色作物的高效植保、割灌除草、脱蒲、提水灌溉机械达4.01万台(套),特色农产品初加工机械达1.82万台,特色农产品储藏的冷藏保鲜设备达532台(套)。农机上高山,进一步将劳动密集型的一产劳动力向二三产转移,在有效延伸产业链的同时还顺利解决了过度开垦后的生态修复问题,形成了多赢的和谐局面。
工作在山区半辈子的青龙乡农机工程师胡坤,用他浓浓的乡音给课题组讲述了一件真实的故事。在他所服务乡镇,有一家王姓家庭,家中的独子参军入伍并转成了士官。很快儿子到了找对象的年纪,经人介绍了一位岁数相当的女孩子。首次见面女方就问起在市区买房没有。听说没房时女方留下了一句“没买房谈什么对象,搞笑哟!”王家原本有两亩多高山茶园用来粗放经营,虽然茶园每年收入不足五千块,加上其他收入还算说得过去,但娶媳妇必须先买房的事实还是给王家带来不小的冲激。一家人咬牙凑钱付足了购房的首付,但每月的按揭还贷压力还是蛮大的。胡坤知道此事后,与王家一起商讨做精高山茶园扩大经济收益的想法。说干就干,借助补贴资金与政府农机上高山政策奖补,王家一口气买上了茶园微耕机、采茶机、理条机等山区特色农机。当年王家茶园的收益就达到了两万多块,银行还贷的压力自然就不是事儿啦。
找准目标,发展农机工业不遗余力
农机上山的社会共识有了,该如何实施农机上山更符合农民的利益呢?问题一环扣着一环摆到了陈正等农机部门一班人面前,发展农机工业是个绕不开的话题。农机部门抓工业听来似乎有点“越界”,但农机工业历来因规模与体量的关系,工业部门也很少过问,支持与发展农机工业自然也就成了农机部门工作的分内职责。
近年来,宁国市农机部门加强为农机生产企业服务,依托省、市农机化产业发展项目,鼓励农机生产企业参与试验研制山区农业生产急需的机具;主动联系安徽农业大学等院校、科研单位,为企业产品升级换代提供智力支撑;联合企业向省农机化技术鉴定与推广单位汇报展示农机新产品,争取更大范围的争持,做大企业销售市场。
在政产学研推的协作下,宁国市农机企业突破了特色农产品生产关键环节机械化技术,先后研发出板栗脱苞机、山核桃脱脯机、山特产品烘干机、节能环保炭热炉、山地电动独轮车等适合山区农民生产的特色农机新产品。山区特色农机产品还行销到省外湖北、江苏和浙江等地,宁国市农机工业得到逐步加强,农机工业规模与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目前,该市主要农机生产企业已发展到6家,多项农机产品进入了部、省农机技术推广目录,“友明”“银牌”、“三明”、“昌水”等农业品牌畅销省内外。
昌水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何露凤在调研中谈到,该公司主打的6个产品有3个进入部颁的农机购置补贴目录。目前在农机部门的牵头下,公司正与安徽农业大学工学院共同开发研制前胡播种机、除草机、收获机。说起自己产品在省内外占有不小的市场,她颇有点骄傲。“我们公司每一个产品的研发、鉴定、推广等任一环节都凝聚着农机管理部门的心血与汗水,农机工业要发展肯定离不开农机管理部门的扶持与指导。我们公司如此,其他公司也不例外。”她颇为动容地补充道。对山区农民适用且急需农机新产品,她想能尽快进入补贴目录,使产品能更多的惠及山区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