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士:监管免疫细胞治疗,应等同新药研发
7月2日,在中科院上海分院中科大厦举行的第三届合成生物学青年学者论坛上,中科院院士、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教授魏于全告诉澎湃新闻,他带领的实验室研发的两个针对不同靶点CAR-T治疗技术,目前已进入一期临床实验。与此前同类技术仅对白血病等非实体瘤有治疗效果相比,新技术瞄准的是实体瘤研究。
2016年5月份,媒体报道了陕西省患滑膜肉瘤(一种实体瘤)晚期的青年魏则西花费巨额医疗费,在北京接受了名为“DC-CIK”细胞免疫疗法(一种免疫细胞治疗技术),但最终收效甚微。
医疗广告以及医疗技术的监管等问题,在魏则西事件中暴露出来。该事件也引起了公众对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的关注。
北京一家大型三甲医院肿瘤生物治疗科室负责人此前接受采访时告诉澎湃新闻,我国目前缺乏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的技术标准,比如,缺乏明确的操作指南,缺乏对细胞数量及免疫学效价等指标的要求。而医疗市场中一些公司叫卖的相关技术,表面看起来像该技术,但治疗中的实际参数却难以评估。
2016年5月4日,国家卫生计生委重申禁令,叫停了全国范围内不同医院正在开展的所有免疫细胞治疗。当天,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关于规范医疗机构科室管理和医疗技术管理工作的电视电话会议,明确要求自体免疫细胞治疗等技术,按照临床研究的相关规定执行。这意味着,免疫细胞治疗技术并非成熟的医疗技术,不能收费。
魏于全告诉澎湃新闻,事实上,中国科学家对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的研究,投入了很多精力、很多经费,也取得了重要进展。
而对于如何监管和评估新兴的免疫细胞治疗技术,魏于全的观点很明确,“像新药研发一样监管。如果是当做一般的医疗技术,监管较难。”
对于CAR-T技术与魏则西事件中的技术有何不同,魏于全做了解释。
他说,CAR-T细胞是一种基因工程修饰的T细胞(一种免疫细胞)。首先,要把抗体的片段置换到T细胞上,让它能特异地“认识”癌细胞;第二,还要有一些共刺激分子,这样的淋巴细胞在见到肿瘤细胞后,就能够大量地增殖,一个变成数百个甚至一千个。这样才能对抗癌细胞。而魏则西在北京治疗时用的那种细胞,不具有这样的特点。
据媒体四川在线6月24日报道,魏于全表示,成都在肿瘤免疫治疗上已经走在了全球的前列。全球首例针对PD-1的非小细胞肺癌免疫治疗的临床实验就是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行,预计在2018年完成。该报道称,研究人员将利用CRIPSR技术,对患者免疫细胞中的PD-1基因进行编辑修改,然后再改造过的这些免疫细胞回输给患者,用于抗癌。对于肺癌来说,常见的治疗方式还有手术、化疗、放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