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的五年:小岗农民增收调查

“对我来说,致富还得靠种地。多种地、种好地才有钱挣。 ”

——从“按红手印”到发“红证书”,小岗不断以改革释放土地活力,提高农民种粮收入

季节更迭,小岗村“改革大道”两旁的风景也在变。

6月28日,记者来到凤阳县小岗村,金黄的麦子已入了仓,栽插不久的稻秧又是葱绿一片。庄稼人的日子,就在这一茬茬的收成里芝麻开花节节高。

40岁的马学松,他家今年的小麦收成不错。 “30多亩地一共收了近25000斤麦,纯收入1万多元。 ”马学松说。

夏粮虽然增收,但在马学松家庭收入中占比并不高。马学松告诉记者,近几年种粮收入增长不多。“5年前全家年收入4万元,去年收入近7万元,增加的部分主要是2012年起到村里矿上上班,每年有了3万多元的工资收入。 ”老马边说边摆手:“小农户种粮不挣钱。 ”

“不过,这些年党的政策好,各种补贴多。 ”马学松话锋一转,跟记者算了一笔账:各种补贴加起来一亩地大概能补八九十元,买农机还有购机补贴,病虫害防治也发药,农业保险由村里出钱买,种粮还算轻松划算。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小岗,村民收入近年来进入增长“快车道”。 2012年小岗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200元,去年则达到16169元,4年增长近6000元,增幅59%,超过全省农民收入增速。

“增速快,主要因为小岗人的收入多元化,已由过去单纯依靠种粮向自主创业、外出务工、财产性收入、发展旅游餐饮等转变。 ”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吴小林告诉记者。

不过,家庭经营性收入依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从全省看占比在40%左右。据省农委分析,去年我省农民人均经营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提高经营收入关系农民增收大局。

58岁的程夕兵,黝黑健壮,一双手上全是茧。2010年以来他种的地越来越多,这两年稳定在600亩。

“种地能挣多少钱?”记者问。“正常年景纯收入20万元出头,占家庭收入九成以上。 ”程夕兵说,“对我来说,想致富还得种地,多种地、种好地才有钱挣。 ”

马学松的“种粮不挣钱”与程夕兵的“把地种好才有钱挣”,正是现代农业“一个硬币”的两面。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从事规模经营的农民,农业收入占比高,发展生产的心气也足。

2015年7月8日,我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第一证在小岗村颁发。目前小岗村耕地全部完成确权登记,全村已流转土地8800多亩,流转率近六成。从“大包干”的“分”到今天规模经营的“合”,小岗不断用改革激发土地活力。

“小岗将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抓好规模经营,加快农业结构优化调整,挖掘增收潜力。 ”吴小林说,特别是把促进适度规模经营与一般农户增收结合起来,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强化农业社会化服务。同时落实好惠农政策,实施好农业补贴“三合一”改革,落实秸秆综合利用、特色种养业奖补等。

去年10月,省农垦与凤阳县签署合作协议,组建安徽农垦小岗现代农业公司,流转经营小岗村4300亩土地,实行土地管理承包联产计酬,将土地拆分成13块适度规模的管理单元分包给农户管理,实现农民增收、公司增效。

同样是去年,小岗村与安徽科技学院共建小岗村现代生态农业研究所,推进科学种植,发展循环生态农业。 “种地效益咋提高?过去看产量,现在看品质。 ”程夕兵说,他已经拿出90亩地和科研单位合作,种植无公害水稻。再建一个烘干机组,发展无公害大米,打品牌。 “这样一亩水稻纯收入能达1000元,翻一番。 ”程夕兵对种地致富充满憧憬。

“过去种地加养猪,1年收入不过2万元,如今在本地就业,每月工资就有5000元。 ”

——劳动力流动更自由,不管“外出”还是“返乡”,工资收入成村民增收主要部分

35岁的陶善元,在苏州做送货司机已5年了。

“刚来那年,月工资3000元,我媳妇2000多元;现在我涨到6000多元,媳妇5000多元。 ”陶善元说,工作稳定了,收入也年年涨,30多亩地就陆续转给别人。采访电话里很嘈杂,“暑假把两个孩子都接来了,闹得不行。 ”陶善元带着歉意解释,言语里却是满满的幸福。

发展的大潮,让越来越多的小岗村民洗脚上田,挣工资日益成为他们增收的主动力。吴小林介绍,小岗村现有23个生产队,1060多户,4100多人。其中务工经商1500人,其中县内400人,主要从事餐饮、旅游服务、建筑等行业;县外1000人,主要分布在本省合肥、芜湖和江苏、浙江等地,多数在各类企业务工。

严立岩是较早走出小岗的村民之一,早在1998年,小岗村与张家港市长江村建立对口帮扶关系,严立岩等一批村民来到长江村一家电梯厂务工。从车间工人做起,先后干过售后、销售,现在负责江西地区的销售。

“5年前,我还在干售后,每个月拿固定工资四五千元,现在做销售,基本工资加提成,每月平均收入六七千元,业绩好的话1年收入20多万元。 ”严立岩告诉记者,近几年工人工资普遍上升,前几年一个普工工资每月只有3000多元,现在涨到了4000多元。去年,严立岩在张家港买了房子,孩子也在当地上了学。

纵向比增收很快,横向比差距不小。去年,我省农民各项收入中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最大的,正是工资性收入,比全国少731元,仅为全国水平的85.4%。

“对小岗来说,培育和引进企业,特别是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既可以带动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也可以拉动经营性收入的提高,是持续推动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 ”吴小林说,近年来小岗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龙头企业培育,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2012年,宝迪种猪科技公司落户小岗,不仅带动当地村民掀起了养猪热,而且为十几位村民提供了就业岗位。 51岁的邓全巧就在其中。

邓全巧2013年进入宝迪,主要负责污水处理。 “进入养猪场之前我就是庄稼汉,家里有30多亩土地,加上养几头猪,一年收入不过2万元。 ”邓全巧说,如今上班每月工资就有5000元,还有双休日;家里土地都流转出去了,每年净得租金1.5万元;妻子在村里健康产业园打工,月薪1500元。算下来,邓全巧的家庭年收入已达9万多元。

对于穿梭在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农民工来说,2014年人社部、财政部联合印发的《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暂行办法》给他们带来了巨大利好。过去,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衔接不畅,《暂行办法》出台后,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可自由衔接转换,个人账户全部储存额也随同转移,累计计算权益,有利于劳动力自由流动。采访中,一些村民表示,如今社保转移衔接非常方便,让他们的返乡之路、务工之路走得更顺畅。

殷玉荣以前也在外地打工,干过快递、跑过运输。 “以前经常跑夜路,不仅辛苦还不安全。 ”殷玉荣说,2012年他拿出了全部积蓄,投资30多万元建养猪场。 2015年以来猪肉行情好,殷玉荣稳稳地赚了一笔。“去年共出栏800多头小猪,净赚了50多万元。 ”殷玉荣笑着说。

从外出逃荒到外出打工,再到今天回乡就业、创业,飞速发展的小岗,成就更多村民的小康梦。

“要不是现在旅游业红火,我哪有这些活儿干,哪有这么多收入? ”

——发展旅游业、休闲农业等新业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促进一二三产融合

培育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采访期间,记者看到小岗村街头不时驶过一辆辆电瓶车,坐满头戴遮阳帽、手拿小红旗的游客。

“今天的小岗已经是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在宽敞整洁的小岗村游客接待中心,凤阳县旅游工委副书记王启虎告诉记者。作为小岗村创5A景区办公室负责人,他对小岗村旅游业了如指掌。

“2012年小岗村实施‘两年大变样’计划,对大包干纪念馆、沈浩先进事迹陈列馆进行重新规划和提升。喏,这个接待中心就是那时建起来的。 ”王启虎一边说,一边用手点着办公桌。

发挥乡村各类物质与非物质资源富集的独特优势,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可以有效推进农业、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王启虎介绍,“两年大变样”计划实施后,小岗旅游越来越火。2012年接待游客约五六十万人次,旅游收入约40万元;2016年接待游客达8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100万元,带动农家乐、农业休闲游等间接收入约3000万元。

尽管如此,小岗村的旅游业仍存在景点较少、留不住游客的问题。采访中,一位来自淮南的游客张先生告诉记者:“就两三个主要的景点,差不多一个小时就看完了。 ”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今年2月小岗村启动5A景区创建,主题为“农村改革+农业”。据王启虎介绍,主要内容包括弘扬传承“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打造“红色小岗”;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幸福小岗”;引进国际高精尖农业技术,打造“科技小岗”。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让小岗人嗅到商机,农家乐遍地开花。 6月28日中午,记者从小岗村村委会出发,步行约两百米,大包干农家菜馆、金昌食府等颇具小岗特色的农家乐鳞次栉比。

70多岁的关友江是“大包干”带头人之一。 2008年,他和儿子开起了“大包干农家菜馆”。 “当时只能接待10来桌客人,一年挣个几万块钱吧。随着生意越来越好,我们就扩建了房子,现在可以放下20来张桌子。去年一年收入近20万元。 ”关友江愉快地告诉记者。小岗村创建5A景区,又撩动了他的心弦。今年4月,他和儿子在菜馆后面建起了3个标间搞民宿,“景点多了,来了他得住嘛! ”关友江笃定地说。

正是午饭时间,50多岁的服务员崔正红忙前忙后。 “2010年我就来了。当时每月工资七八百元,现在涨到了1500元,主要是中午忙。 ”崔正红说。因为仍有空闲时间,她还承担了小岗村友谊大道的保洁工作,月收入1000元。 “要不是现在旅游业红火,我哪有这些活儿干,哪有这么多收入? ”崔正红笑着说。

休闲观光农业也让村民尝到了甜头。1000亩的树莓园、800亩的樱桃园、50亩的薰衣草园、随处可见的荷花池……夏日的“金小岗”格外迷人。 6月28日下午,在金小岗农村科技发展公司的树莓采摘区,公司负责人訾庆国一边指挥员工将树莓装箱,一边和记者闲聊。

“目前种植已达3000多亩,去年游客18万人次,经营收入2600万元,其中旅游收入500万元左右。 ”訾庆国说,公司采取“企业+农户”的方式,带动当地农民共同致富:每年支付给农户土地流转费约260万元;吸纳周边村民300多人就业,一年支付人工工资约400万元,其中直接脱贫20户。

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速,催生更多新业态,小岗人正迎来更多致富良机。

“去年村里拿出87.15万元,免费为全体村民办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承包地农作物保险和养老保险。 ”

——深化“三变”改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的更多权能,开辟财产性收入的蓝海

“这雨必须不下。 ”6月28日下午4点,小岗村党委委员赵玲抬头望着乌云翻滚的天空,开玩笑地对记者说。

眼前,村委会大楼门口空地上已铺上红毯。一阵急雨后,乌云向北而去,天空放晴。赵玲喜上眉梢,对着三五成群聊天的演员大声招呼:赶紧去化妆!

喜迎党建的晚会非常成功,吸引了200多村民观看。赵玲说,村里经济发展了,才有钱组织演出,给村民办事。 “去年村里拿出87.15万元,免费为全体村民办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承包地农作物保险和养老保险。 ”

记者了解到,过去“大包干”,小岗“分”得彻底,几乎没有村集体经济。那么村里哪来的钱?

吴小林介绍,通过确权登记和流转,小岗村土地“由分到合”,促进了多项产业融合发展。对小岗村品牌等部分无形资产进行评估登记,并折算成3026万元入股小岗村创发公司,占49%的股份,所获分红收益主要用于小岗村民的医疗、养老保险及其他社会福利、公益事业。 “村集体经济自我发展能力明显增强,过去3年收入接连攀升,累计达1840万元。 ”

财产性收入是农民增收的蓝海。当前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让农民腰包“鼓起来”,需要唤醒沉睡的资源,让村民在集体经济发展中获得更多收益。

去年4月,天长市余庄村村民华宏林领到了编号为001的股权证书。农村资源、资产再次由“合”到“分”,是生产要素分配的重大变革,适应着当下农村生产力的变革。

同样是去年,我省在10个县区的12个村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小岗是改革试点之一。集体经济“由合到分”,摸清家底,量化为股权落实到每个村民,实现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吴小林介绍,经界定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为1028户、4288人,将可量化资产总额作为总股本,按照经过资格界定的成员数折成等额股份,每股人民币10元,股金总额3026万元,人均股份705股。

去年12月18日,凤阳县为小岗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颁发了集体经济组织证明书,真正使村民变成了股东。

与全国比,安徽省农民财产收入相对差距明显。今年一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75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少29元;占可支配收入1.9%,低于全国0.8个百分点。农民财产收入低,主要是村集体经济弱。

在小岗,记者了解到,虽然成了股东,但小岗村民目前尚未获得分红。 “村集体经济还不强。必须提升小岗品牌影响力,做大做强集体经济,村民才能享受更多改革红利。 ”吴小林说。

“一手做大蛋糕,一手分好蛋糕。 ”吴小林表示,随着集体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农民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的完成,加上投入到小岗村的涉农项目资金和财政专项扶持资金的增长,深化“三变”改革,小岗村民将获得更多财产性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