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开创粮食流通新格局
随着粮食流通新格局的形成,亟须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政府储备管理、粮食流通监管、行业标准规范、产业指导服务等职能,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担负起维护粮食安全的使命。
“要着眼打基础、利长远,突出重点、聚焦发力,在六个方面狠下功夫。”6月30日至7月1日,全国粮食流通改革发展座谈会在银川召开,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务锋表示,召开座谈会旨在及时总结情况,科学研判形势,研究政策举措,凝聚思想行动,加快推进粮食行业转型发展。
记者从会上获悉,从目前全国粮食流通工作来看,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指挥棒”作用已初现;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成效明显,粮食部门将进一步加快构建新常态下粮食宏观调控体系;在粮食流通监管任务日益繁重的背景下,健全强化粮食流通监管体制机制将是下一步的重要任务。
首考之年“指挥棒”作用初现
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是压实地方政府履行粮食安全职责的重要载体和手段,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举措。2016年度是《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办法》出台之后的“首考”之年,那么,成绩如何?
记者了解到,目前来看,各省(区、市)补齐了不少粮食流通工作“短板”,考核“指挥棒”作用初步显现。
粮食收购方面,各地组织落实收购资金,合理安排收购网点,引导多元市场主体积极入市均衡收购,没有出现农民“卖粮难”。
仓储物流设施建设方面,各地积极实施“粮安工程”,推进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和“危仓老库”维修改造,现代化仓型比例大幅提高,一批多功能粮食物流园区相继建成,粮食物流节点集散功能进一步完善。
地方粮食储备方面,各地出台储备粮管理办法,创新储备机制,制定补贴政策,加强轮换管理和库存监管,地方储备粮规模全部落实到位,增储任务基本完成,地方政府调控区域粮食市场的能力显著提升。
粮食市场调控方面,各地健全粮食应急供应保障体系,建立粮食市场价格信息监测直报点,加强粮情监测预警和市场价格信息发布,大力培育新型粮食市场主体,增强调控能力,保障了市场有效供应,粮食市场基本稳定。各省(区、市)加强粮食产销合作,建立了多形式、深层次、长期稳定、互利互惠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实现了区域粮食供求平衡。
粮食流通监管方面,各地建立粮食流通监管协调机制,加强部门联动和区域联合执法,严厉打击扰乱粮食市场秩序的行为;做好粮食购销、储粮安全和安全生产等专项检查,严厉打击“转圈粮”“打白条”和“出库难”等违法违规行为,及时发现和整治安全隐患。
据悉,目前省级政府自查评分、部门评审和部门抽查工作均已如期完成,将于近期向国务院报告考核结果并以适当方式公开。
宏观调控要打好“组合拳”
除了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这一“指挥棒”效应初现,粮食宏观调控也取得了成效。
其中,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张务锋表示,随着改革的实施,玉米价格形成机制得以理顺,市场配置粮食资源的作用日益凸显,市场流通秩序更加顺畅,各类市场主体活力迸发,“效果比预期的更好”。
同时,库存消化工作稳步推进,粮食库存正从历史高位逐步回落。此外,夏粮收购工作进展总体顺利。数据显示,截至6月25日共收购小麦525亿斤,其中最低收购价194亿斤,同比分别增加212亿斤和119亿斤。
不过,张务锋也强调,当前,粮食收购的性质、主体、操作方式及定价机制等正在发生根本性变化,市场形势更加复杂多变,因而要顺应形势变化,加快构建新常态下粮食宏观调控体系。
他指出,在调控方式上,要从直接调控为主转向间接调控与直接调控相结合,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打好“组合拳”;强化供给管理,关键是增加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改善需求管理,重点是引导健康消费,积极培育粮油消费新需求。在调控时效上,打好区间调控、定向调控和相机调控“组合拳”;在调控载体上,要发挥好中央储备粮、地方储备粮和大中型粮食骨干企业的作用;在统筹协调上,要加强上下联动、区域联动、部门联动;同时,要更加注重信息引领,加强市场监测,强化粮食市场形势分析、研判和评估,把“死数字”变成“活情况”。
制度创新守住管好“天下粮仓”
“卖粮难”“打白条”“转圈粮”……为防止出现上述问题,国家粮食局近年来围绕“抓收购、保供给、管库存”加强粮食收购、库存、出库等各环节的粮食流通监管。
例如,在粮食收购市场监管上,一是压实地方粮食部门的监管责任,组织指导各地落实常态化监管措施;二是开展专项整治,打击粮食收购活动中损害农民利益的违规行为和不正之风;三是为避免“无仓收粮”,出台了《租赁社会粮食仓储设施收储国家政策性粮食的指导意见》,缓解收储仓容不足压力。
但是,在市场化改革的形势下,粮食流通监管任务日益繁重,监管中存在的体制不顺、力量不足、手段落后等问题,制约了相关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建立符合国情粮情的长效监管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极为紧迫重要的任务。”张务锋说。
他表示,健全强化粮食流通监管体制机制,首先要明确指导思想,以推进监管工作在地化、常态化为方向,以粮食库存监管和粮食质量安全监管为重点,以实现智能监管、信用监管为目标,进一步完善制度、创新方式、压实责任。
其次,要健全工作机制,优化粮食流通各环节监管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健全跨部门综合协调机制,增强监管合力。进一步完善粮食收购、储存、运输、加工、销售等环节管理措施。同时,结合“四查一补”,抓紧解决制度缺失问题。
第三,要创新方式手段。在库存检查、安全检查、专项监督检查中,全面推行异地交叉执法检查。进一步落实“双随机、一公开”要求,实行“四不两直”方法增强检查实效。加快实施粮食行业信用分类监管,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加强监管,完善各级粮食行业管理平台,加快构建粮食仓储管理“一张网”,实现全程监管,实时检测。
“多年来,我们把‘收好粮、管好仓’作为重要职能,今后仍不能有半点动摇,丝毫放松。”张务锋提出,“我们也要看到,随着粮食流通新格局的形成,亟须加强粮食宏观调控、政府储备管理、粮食流通监管、行业标准规范、产业指导服务等职能,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担负起维护粮食安全的使命。”
他要求,各级粮食部门从加快推动粮食立法修规、改进完善粮食宏观调控、健全强化粮食流通监管体制机制、发展粮食产业经济、加强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做好粮食系统安全工作等六大方面“狠下功夫”,开创粮食流通改革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