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开小灶” 2025年规模将达万亿

3日上午,第十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暨首届官洲国际生物论坛在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摄影:肖雄

一家参展企业的员工向与会嘉宾介绍医疗产品。摄影:肖雄

“广州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速度惊人”,“链接海内外资源,促进广州生物医药的产业化和规模化”……3日,第十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暨首届官洲国际生物论坛在穗开幕,上百位国内外顶级生物医药领域专家齐聚广州,论道生物医药产业发展。

当天,广州市生物产业联盟成立,100亿广州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基金揭牌。广州正紧紧抓住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机遇期、黄金期,构建产业发展生态,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将广州市率先建成全国乃至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重镇。预计到2025年,广州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将达1万亿元。

国内外顶级生物医药专家为广州开“智慧小灶”

论坛首日,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再添新抓手,广州市生物产业联盟、广州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基金和广州市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揭牌亮相。

据介绍,广州市生物产业联盟将组织全市生物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行业组织、医疗机构和投资融资机构自愿组成的地方性、非营利性社会团体,以“政产学研用”一体为目标,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大发展。目前,该联盟正抓紧筹备中。

总规模100亿元的广州市生物医药产业投资基金将发挥政策导向和杠杆放大作用,引导社会资本聚焦投资广州市生物医药产业领域,加速企业培育发展。

广州市新兴产业发展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则是广州基金按照市政府战略部署专门成立的全资子公司,业务包括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孵化基金等业务和直接股权投资资金。目前,新兴基金正在实施2017年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申报工作,将以不超过1:4的比例,与社会资本共同设立子基金投资于新兴产业领域。

为了将广州率先建成全国乃至全球生物医药产业重镇,当天中午的圆桌会上,十多位国内外顶级生物医药专家为广州开“智慧小灶”,为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沈岩认为,生物医药的产业发展空间非常大,广州要根据人才、队伍、基础等具体情况,选择重点的发展方向,“远中近结合,有重点突破的,也有普遍撒网的”。

“广州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速度惊人。”美国科学院院士约翰·赫拉卡介绍,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致力于建立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临床交流的平台,目前全球排名前20的生物医药企业都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建有研发基地。“我们已经与钟南山院士的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合作,希望以此为敲门砖进军广州生物医药产业,撬动更大体量的合作”。

“大家可以从小的合作开始,大家进行高度互信的平台,为广州的生物医药发展出一份力。”广发信德美国合伙人David Beier JD说,应该更多地发挥风投的作用,加速生物医药产业的市场化。“同时链接海内外资源,促进广州生物医药的产业化和规模化”。

打造聚焦全球生物产业的“达沃斯论坛”

当天下午,官洲国际生物论坛主题论坛在广州国际生物岛举办。国内外权威“大咖”、生物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代表300人,围绕生物医药、基因技术、再生医学、精准医疗等展开“头脑风暴”,共话全球生物产业未来,并为把官洲国际生物论坛办出国际影响力积极建言献策。

扎根广州数十年的呼吸内科专家钟南山院士在致辞时分享,从2013年起,广州在推动科技创新中走出了自己的独特模式,它打通了“产、学、研、政、企、金(金融)”多个环节,使这三年中很多科研项目进展得很快。“如何做科研转化可能是当下全球性的难题,以广州模式为例,我们有一些癌症新药、疫苗、诊断的项目已经接近临床阶段。这些创新过去可能要搞5-10年,但是大家合作起来搞,3年就能达到接近临床的水平。”

作为本次论坛的承办方,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也是国内第三方医学检测领域的龙头。对于如何让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实现引领,美国注册遗传学家、金域检验首席科学官于世辉认为,广州目前在整个产业链上分布了数家龙头企业,下一步应当在细分产品领域确定核心项目,加快龙头企业之间形成产业协同发展。

广州开发区科技局夏坚副局长告诉笔者,官洲国际生物论坛每年一届,永久选址广州国际生物岛,计划到2022年,在政府支持引导、机构(企业)主导运作下,高标准建成国际生物会议中心,把论坛办出一定国际影响力,逐步培育专业化的国际论坛品牌形象;到2027年,把论坛办成全球生物技术与产业领域规格较高、规模较大、特色较突出的专业性年度盛会,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国声音、展示广州形象的高端品牌会议。

广州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孙学伟作官洲国际生物论坛主题推介时表示,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是广州建设国际科技创新枢纽的核心区,已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和改革开放的排头兵,2016年全区GDP超过3000亿元,人均GDP接近5万美元,全社会R&D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5.38%。广州开发区、黄埔区是广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集聚地,拥有广州国际生物岛、广州科学城、中新广州知识城等生物产业聚集区,全区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超过500亿元。

目前,广州正围绕做大做强“IAB”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完善生物产业生态系统,加快集聚高端专业资源,建设融合发展的价值创新园区,打造国际化生物医药发展平台。笔者从现场了解到,预计到2025年,广州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将达1万亿元。

撰文:昌道励 江珊 许可

■聚焦

链接先进资源

本土药企加快嵌入全球创新链

第十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开幕当天,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投融资高峰论坛和在生物3D打印产业化高峰论坛同步举办,论坛上,包括辉瑞、吉利德、广发信德、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和健康研究院等企业高管和专家为生物医药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整合科研资源与国际接轨

今年6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正式宣布加入ICH(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即“医药行业的WTO”。同写意新药英才俱乐部秘书长程增江表示,加入ICH意味着CITA将逐步在中国药品检测的技术和要求上全面与国家标准接轨,并且成为药品审批和监管方面的全球参与者,以及规则制定者。这既是一个莫大的机遇,也面临很多的挑战。

迈普医学董事长袁玉宇介绍,为与国际标准接轨,迈普长期与国内外再生医学及医疗器械领域的顶尖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比如与美国Wake Forest大学、清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协和医院、301医院、中山大学系列附属医院等单位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

在人社部的批准下,迈普还设立了“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已经培养了6名博士后高层次人才。“有效地将科研院所的科技平台和研发实力与企业的产业化经验和基础条件相结合,使项目实施的效率更高,成果更显著。”袁玉宇说。

事实上,迈普还有更大的目标——做中国生物3D打印的黄埔军校,通过项目作为载体,对来自全国各地的医疗人才进行全方位的深度培养。

“企业的发展要靠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我们需要整合资源促进产业发展,让博士生、博士后更靠近市场,让企业更贴近国际前沿的水平。”袁玉宇说,迈普准备在两年内发一百篇高端科研论文,再申请七八百件专利。“即使做不了那么多,也要花大力气去做”。

“只有和国际接轨,才可以促进整个生物制药产业的发展。”辉瑞中国政府事务、市场准入及企业沟通部高级总监席庆说,目前辉瑞是全球最大的生物制药公司,在国内也是在华最大的生物制药公司,在国内引进了60多种创新药物,在华累计投资将近20亿美金,同时在上海和广州设有两家研发中心,与美国总部发展形成紧密呼应。

借力资本推动自主创新

“以资本的力量推动医药行业的创新与发展。”在生物医药健康产业投融资高峰论坛上,广发信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浩表示,创新是中国医药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本加入,将带来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第一格局的重构,医疗健康产业的新城市坐标将在未来的5-10年里出现。

数据显示,广发证券先后为国内接近1/5的A股医疗上市公司提供资本市场的服务。广发信德也先后投资了40多家医疗健康企业,并与美国生命科学领域著名的风险投资机构合作,“我们联合投资了好几个有意进入中国市场的海外医疗健康类企业。”曾浩说。

广州博济医药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15年间,企业从几个创始人发展至500多人规模。该公司从事临床实验、药物研发等业务,是国内两家CRO(医药研发合同外包服务机构)上市企业之一。

“我们要做的是,从研发到量产之间的科研、实验、产出的一条龙生物科技服务。”博济董事长王廷春表示,目前,该公司已经和强生、美敦力等美国企业互动,也与国内大中型企业形成深度合作,提升仿制药和新药的研发能力。

王廷春透露,完成上市后,资本力量大大支撑了其研发的需求。在完成全国30个大中城市服务网络和临床实验中心后,博济又大手笔在增城建设科技园。科技园不仅涵盖孵化器功能,还将结合中美医药标准,形成从科研到生产的转化平台。科技园一期预计明年竣工,国外人才和先进设备将进驻增城。截至目前,通过自主研发,该公司累计帮助国内外药厂获得生产批文100多个。

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CTO Micky Tortorella说,对于新型的生物医药初创企业而言,前期的投资都是来自于政府或VC(风险投资)。“有调查显示,中国生物医药企业的投资越来越多来自于VC,从2015年-2017年这三年时间,几乎是翻倍增长。”在他看来,资本非常看好生物医药产业,这是很强大的驱动力,驱动企业加快实现自主创新。

撰文:朱伟良 傅鹏 昌道励

■对话

天津合美医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和胜博士:

“政策形成的帮扶环境是非常好的定心丸”

问:请问您是从哪些渠道了解到黄埔区、广州开发区的引进项目?最后为何选择落户广州?

张和胜:我们通过南方创业中心的千人计划活动了解到广东出台了一系列好政策,比如,黄埔区、广州开发区此前出台的“美玉十条”等,感受到该区乃至广东对生物医药创新的高度热情。

生物医药创新在高回报的同时,也是长周期、高投入、高风险的项目,国内尽管各个领域创新进展很快,但相比于美国仍存在较大差距,因而回国做科研压力很大。所以,包括广州开发区在内的广州市、广东省的政策激发了创新药研发人员的信心。对新药研发人员来说,政策形成的帮扶环境是非常好的定心丸。

广州创新药研发环境越来越好,聚集了一大批有创新意识的科技型企业家、科学家来创业。科学家群体本身也会形成一定的环境,方便信息流通和合作并获取更多的合作渠道。此外,广州的效率给我们带来了主要吸引力。

问:合美集团带来了哪些项目?签约情况如何?

张和胜:合美集团的主阵地一直在天津,起初只有2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因而选择母校南开大学合作。合美集团的创新药基本面向全球市场,比如,合美007、合美022基本是面向全球。加之考虑到上市,需要制备和生产基地,所以目前计划将早期研发放在天津,制剂移动到广州。

目前选址定在广州开发区,可能会投放到知识城,今年合美集团刚收购一个主要做大分子药的医药平台,将在8月份落地广州。此后,我们将会慢慢把制剂等从天津总部移到广州。

苏州茵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董事长垄霄雁博士:

“借力粤港澳大湾区,广州是我们向世界迈进的第一步”

问:此次带来了什么项目,为何落户广州?

垄霄雁:这次来广州是想开拓与苏州不一样的新产品。苏州做的是外周支架,主要针对下肢血管,而带到广州来的是关于胸、心的项目,风险更大一些,需要与医院进行更紧密的合作。

我们的定位是不仅局限于中国,而是面向世界,所以广州是我们向目标迈进的第一步。目前,在海外已经拥有一个初步规模的研发平台,正在和哈佛共建博士后工作站,后期会不断有新技术引进来。

新技术需要更好的支持,广州在这方面的强烈支持对我们具有强大的吸引,所以我们想借用广州的政策,继续推进我们的项目,并引进第三方投资,加速整个集团的发展。

此外,苏州面临人才流失到上海的困境,而广州周边有许多高校,是毕业生首选之地,有人才优势。对于我们整个产业的发展而言,未来广州和苏州将会有一定的优势互补。

问:项目选址方面有确定下来吗?

垄霄雁:选址还没有完全定下来。目前考察了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后期也会看情况。因为我们对厂房有特殊要求,比如高度等,但目前我们也在尝试解决这个技术问题,现在正在改变工艺,如果能改变工艺的话,灵活性会更大一些。

问:之前您提到广州与苏州将会优势互补?它们的各自优势体现在哪里?

垄霄雁:首先,广州最大的优势是资本,资本的活力比苏州强一些,江苏的整个资本是比较保守的。因为江苏大部分资本具有国资背景,而广东本身的民间经济非常发达,在资本上比江苏更有活力,但江苏正在改进。

其次,互补优势是本地资源多,有许多本地的医院和大学,广州大学数量比苏州多很多,虽然苏州大学等苏州地区的大学成长比较快,但从底蕴上来讲,可能还不如广东,尤其是广州的大学在国内国际的影响力更高。

第三个优势是位置优势,靠近港澳,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范畴。借助大湾区,在进出口方面可能会有更大的发展。进出口方面,黄埔区、广州开发区做了一系列前瞻性想法。做植入医疗的98%原材料都需要靠进口,落户广州能便捷地在材料保质期内完成产品的出口。

(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