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产业搞攻关 推广技术促脱贫

35年前,杂交谷子育种研究正处于低谷,国内30多家科研单位攻关未取得进展,先后放弃了研究。但我深知,做好谷子产业,对于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的张家口来说,那将是农业的一场革命。我没有退缩,一头钻进了杂交谷子的研究。
农业科研是个周期漫长的工作,一个优良作物品种的诞生,通常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筛选、考验和培育,盼脱贫的乡亲们等不起。为缩短研究周期,从1984年开始,我和同事们“两头跑”——每年10月张家口的谷子刚收完,就马不停蹄去海南播种“抢农时”,到第二年5月再返回张家口,一年当作两年使。为找到谷子不育的第一手资料,我每个月要观察几十万株谷穗,20亩的试验田走两三遍,一遍下来就是半个多月。
艰难的攻关,是无数个实验室的通宵达旦,是无数次失败后的步履维艰。年复一年的坚持,我终于在2000年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谷子杂交品种——“张杂谷1号”,之后又相继培育出“张杂谷”十几个系列品种,在14个省区推广种植面积2000多万亩,农民增收20多亿元,节水20多亿立方米,并且在非洲、欧洲10多个国家试种成功,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认可,建议作为南南合作的核心在全球推广。现在,张家口正全力以赴筹备冬奥会,发展冰雪产业需要大量的水,谷子产业是个节水产业,节水将近70%,对筹备冬奥、对冬奥后续冰雪产业发展,都是个巨大的支持。
攻克了“张杂谷”,我也成了名人,鲜花掌声来了,名牌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橄榄枝”来了,很多亲友劝我到更高的平台发展,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的生命早已和乡亲们连在一起。张家口还有1700多个贫困村,是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党的需要、乡亲的期待,让我舍不得、离不开。作为一线科技工作者,让我的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让新技术、新品种帮助乡亲们脱贫致富,才是我更大的责任和担当。
为了让乡亲们相信科技、多种谷子,这些年我不知道辗转了多少乡村地头。我的腰椎不好,培训的时候,在讲台上一站就是大半天,讲完就动弹不了,乡亲们争着抢着把我架回宿舍。我对农药过敏,担心乡亲们打药操作不当引起中毒,就尽量多给大家作示范,结果自己时常中毒,不得不服药输液。
每到谷子授粉关键时期,乡亲们一打电话,我就赶紧骑摩托车过去作指导,不管刮风下雨,不论路途多远。我的手机里保存了四五百个乡亲的号码,他们信得过我,都拿我当兄长、当亲人。为了让乡亲们的谷子卖个好价钱,我还当起了谷子经纪人,2012年推动“张杂谷”酿造黄酒产业,2.6万亩谷子实现订单生产,亩均增收1000元。之后,我又积极跑高校、进企业,多方寻求合作,相继研发出谷草颗粒饲料、谷子面粉、谷子饼干等系列产品,1斤小米油卖到了99元,1克谷子饼干卖到了2元钱。
现在张家口全市每年种植“张杂谷”超过50万亩,很多农村自发组建起了合作社,农民种植的思维方式悄然转变,通过精准种植、打造品牌,这两年带动30多万群众稳定脱贫。看着乡亲们把“张杂谷”做成实实在在的脱贫产业,对自己几十年的执着和付出,我感到欣慰、值得。

(张家口市农业科学院谷子研究所所长、党委委员 赵治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