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转基因无须“谈转色变”
转基因是一项新技术,也是一个新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对待转基因不能“谈转色变”,要区分科研、产业化、行业管理等不同情形,研究上要大胆,坚持自主创新;推广上要慎重,做到确保安全;管理上要严格,坚持依法监管。这样才能使这项生物新技术实现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价值
近日,中国化工集团宣布完成收购瑞士先正达公司的股份交割。先正达拥有的转基因技术引起了人们对转基因的再次关注。笔者认为,对待转基因不能“谈转色变”,要区分科研、产业化、行业管理等不同情形,研究上要大胆,坚持自主创新;推广上要慎重,做到确保安全;管理上要严格,坚持依法监管。这样才能使这项生物新技术实现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价值。
应当看到,当前全球转基因研发势头强劲。研发对象更加广泛,已涵盖了至少35个科,200多个种;研究目标更加多样,由抗虫和抗除草剂等传统性状向抗逆、抗病、品质改良等拓展;转基因技术更加精准,基因编辑技术、定点重组技术的突破使基因操作实现了安全化、精准化。同时,为迎接新的科技革命,杜邦先锋与陶氏益农、孟山都与拜耳等跨国种子公司正掀起重组热潮,种业与新技术深度融合。
转基因技术是当代生物科学的前沿高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尤其是农业大国,在这个领域中不能被人落下,必须在转基因技术上占有一席之地。为此,国务院2008年批准设立了转基因重大专项,支持农业转基因技术研发,我国科研人员克隆了100多个重要基因,获得1000多项专利,取得了抗虫棉、抗虫玉米、耐除草剂大豆等一批重大成果,我国自主基因、自主技术、自主品种的研发能力显著提升。
然而,由于科学素养的局限和信息交流的不畅,一些人对转基因技术产生了认识上的误区,甚至“谈转色变”。事实上,转基因作为一项技术是中性的,其研发出来的产品安全不安全,需要一系列安全性评价。只有经过安全性评价的转基因产品才能上市,经过严格科学评价批准上市的转基因产品其安全性和传统食品是等同的。目前,我国政府批准可以在国内商业化生产的转基因农产品只有棉花和木瓜。
从国际上看,随着转基因技术研究不断深入,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种植规模也不断扩大。从我国现实来看,转基因技术的推广应用要遵循以下原则:严格开展安全评价和安全管理,获得生产应用安全证书;按照非食用、间接食用、食用的路线图,首先发展非食用的经济作物,其次是饲料作物、加工原料作物,再次是一般食用作物,最后是口粮作物;充分考虑产业的需求,重点解决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抗病抗虫、节水抗旱、高产优质等瓶颈问题。
所谓严格管理,法律规定,县级以上农业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转基因安全监督管理工作。依法监管要有效防范转基因育种材料、转基因品种和转基因种子非法扩散。基于我国现有转基因大豆、玉米、水稻研发状况以及产业需求,国家目前还没有批准这些品种商业化种植。所以尽管获得安全证书的品种是安全的,但是私自种植,因为违反了《种子法》《专利法》,要严肃依法查处。严格管理还包括制定和完善有关规范标准,建立公开透明机制,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转基因是一项新技术,也是一个新产业,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公众对其安全性的认识有一个过程,存在一些疑虑和担心,也是很正常的。正是基于此,201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转基因生物技术科学普及”。正如抗生素和核能的应用一样,新事物的发现总会伴随着风险,不能因为有风险而因噎废食,也不能因为是新事物而降低警惕。要对转基因发展的科研、产业化和行业管理三个层面作出全面统筹,让这项新技术实现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