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国生命科学领域研究驶入快车道
图为: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施扬在第十六届全球华人生物学家大会上致辞。
“中国生物领域的研究在过去的5到10年间有突飞猛进的发展。”美国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施扬在此间召开的第十六届全球华人生物学家大会上表示,中国已在生命科学相关的多个领域做出创新工作。
生命科学是本世纪最受关注的学科之一。国家科技部发布的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提出基于胆固醇代谢调控的肿瘤免疫治疗新方法”、“发现精子RNA可作为记忆载体将获得性性状跨代遗传”等5项都来自生命科学领域。
进步得益于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投入的持续增加和优秀人才积累。“国内的科研条件已经与世界一流水平接轨,差距快速缩小,科研人员与海外的交流越来越多,思维方式也越来越国际化。” 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教授杨薇说,不少国内的研究机构研究经费充足、实验室环境优良,为研究人员创造了较好条件。
近年来通过国家千人计划和各种引才计划回国的优秀人才则为生命科学领域发展组建起先锋和后备力量。“从跟随到引领是一个过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种子在发芽。”施扬说。
学术领域外,生命科学相关行业也进入迅速发展期。“中国基础药物研发市场发展得很快,10年前业务量占比不到1%,现在已经超过10%。”保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天敬说,中国市场正越来越展现出活力和潜力。浙江省多地也在近年建立起千人计划产业园,打造人才和产业高地。“生物制药、健康领域是产业布局的关注重点行业。” 浙江金柯桥科技城管委会主任周树森表示。
图为:生命科学相关行业进入迅速发展期,除科研人员外,多家企业代表参与2017全球华人科学家大会,希望在产学研领域进行深入合作。图为保诺科技总经理邓天敬博士与科研人员进行会谈。
“我国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已经步入快车道,但原创性研究还相对薄弱。”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林表示,如何在发展轨道上集聚实力,提升开拓性是推进下一轮科学发展的关键。
“要根据各自的特点进行科学研究,从效益最大化解决国家需求,避免热门领域‘一蜂窝’的现象。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中科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所长刘小龙教授说。
“中国的临床数据、标本数量大,这是其他国家都很难企及的优势。借此与海外进行互补型的合作将能够产生显著效果。”哈佛大学教授邹力说。
第十六届全球华人生物学家大会于2017年6月29-7月3日在杭州召开,来自国内外1300余名该领域内的科技工作者注册参会。会议由美洲华人生物科学学会和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共同主办。
全球华人生物学家大会大会秘书长、美国洛杉矶希望城国家医学中心教授沈炳辉介绍,会议以“促进科学,改善健康”为主题,设有50个专题,来自北美及国内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264位报告人围绕生物学和医学的最新进展进行报告,内容涉及:肿瘤生物学、免疫学、基因调控的基本机制等多个和人类健康相关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