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湖北实践
湖北是农业大省,历来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省十次党代会以来,湖北农业的发展定位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发展理念是突出绿色、特色、品牌、效益、规模;通过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迈进。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面对特大洪涝灾害袭击,全省农业始终保持良好发展态势。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较快增长,跨过万元大关。食品工业跃升第一大产业,舌尖上的经济欣欣向荣,“互联网+现代农业”风起云涌。可以说,当前湖北农业形势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提升综合生产能力 优化“舌尖上的产业”
以“稳粮、优经、扩饲”的思路,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近年来,粮食每年增产10亿斤量级,2015年粮食总产达540.7亿斤,比2014年增产23.8亿斤,创下历史新纪录,去年大灾之年,粮食总产仍稳定在500亿斤以上。实施水稻产业提升计划,成立了湖北优质稻产业联盟。在江汉平原和鄂东南地区推广再生稻模式,2016年总面积达到了169万亩。
往优质上调,往高效上调,往特色上调,以小龙虾为标志的“湖北味道”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夏收油菜、淡水产品产量,均连续21年稳坐全国头把交椅;肉、蛋产品跨入“调出时代”;鄂茶源源不断销往欧美市场;蔬菜产业跨入千亿元俱乐部;食用菌出口创汇位居全国之首;宜昌蜜橘、秭归脐橙、汉水砂梨三大名果摆满城里人果盘。
结构理顺了,方式转变了,产品的有效供给明显提升。小龙虾消费红遍国内外,“虾稻共作”高效种养模式引爆全国,这是一次生产方式的创新,也是生态种养的“完美搭配”,虾肥稻香,一田多用,一季两收,既稳粮增效,又保护生态环境。2016年,全省新增“虾稻共作”生态种养面积79.89万亩,总面积达到381.18万亩。今年有望突破430万亩,亩均增收2500元以上,将带动农民增收过百亿元。
农业产业化经营助力 “三产”加速融合
农产品加工业欣欣向荣。省委、省政府强力实施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和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目前,全省国家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48家和853家,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达37个。粮棉油、食用菌、柑桔、茶叶、生猪、肉禽、禽蛋、淡水鱼和小龙虾等优势产业链加速形成,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我省规模最大、发展最快、就业最多、效益最好和农民获利最多的“五最”产业。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近年来,农业部门积极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引导和支持返乡下乡人员投身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迅猛。2016年全省限上休闲农业点达到4700家,综合收入达265亿元,从业农民人均收入达23500元。全省农产品电商蓬勃发展,农业众筹、线上线下营销配送、信息化平台服务等新业态不断涌现。
转变生产方式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深入人心。每年遴选主推一批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进村入户”。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正在完善,较好地解决了冬春青饲作物开发、稻田综合种养、农机与农艺融合、农业信息化等方面的重大产业技术难题。
物质装备水平大幅提升。全省初步形成以16个省级全面全程机械化试点为主线,市县各具特色的机械化试点为重要补充的农机化整体推进格局。2016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460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7.4%。“互联网+”现代农业全面发展,湖北农业12316热线和手机APP实现全省覆盖运行,有三个市州整体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试点,信息进村入户的县(市、区)达到31个,同时建设了一批标准化“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基地。
生态环境治理日渐完善。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扎实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农膜回收、畜牧粪污处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有机肥替代化肥等行动,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2016年,我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3%。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畜-沼-菜(果、茶)等生态种养模式。加快形成“点上小循环、区域中循环、产业大循环”的循环农业发展格局。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再上台阶。全面实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准出制度,全面实施禁用农药和农药销售处方制,探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系统。深入开展国家级和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创建。2016年,农业部对我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总体合格率达98.6%,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水平;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品牌总数4176个、总产量1957万吨,总量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改革向纵深推进 农村发展活力四射
湖北省是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发源地。目前,全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给农民吃下了“定心丸”。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县、乡两级土地承包仲裁、调解组织覆盖率分别达到97.9%、96.2%,引导各地采取多种方式放活土地经营权。2016年,全省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1800.2万亩,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39.7%。“按户连片耕种”的“沙洋经验”写入了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成为湖北农村改革的又一张靓丽名片。以武汉“1+8”城市圈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建设项目为抓手,全省农村产权交易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截至2016年底,全省累计建成农村产权交易市场54个,办理交易10.1万宗、交易额240亿元。从2015年起,全省先后在荆门市京山县、武汉市蔡甸区、宜昌市夷陵区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县试点,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权占有、收益、有偿退出、继承等权能,今年全省全面启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到2020年基本完成。
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湖北省出台了《湖北省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关于做好家庭农场登记管理工作的意见》等文件,为新型主体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规范指导。推行财政专项资金竞争性分配改革办法,项目主要由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承担。设立专项资金,大力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农产品产地烘干、仓储设施。截至2016年底,全省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分别达70521家和25630个,同比分别增长16.1%、28.6%,系统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0万余人。
示范区引领 现代农业风起云涌
湖北省已建设11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16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首先,在保持示范区主导产业稳定发展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围绕市场需求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农业提质增效。其次,示范区农业设施装备加快提升,科技应用水平明显提高,标准农田面积1461.73万亩,灌溉水利用率61%,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75.61%。第三,创新体制机制,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在农业部2016年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监测评价工作中,全省11个示范区中荆门市、监利县、仙桃市达到农业部设定的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标准。监利县作为全国25个改革与建设试点县之一(全省唯一),在2016年农业部的考核中排名第十三位,进入全国第二方阵。通过国家和省级两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来带动全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农业发展爬坡过坎、提档升级,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阶段。全省农业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目标,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厚植优势,着力提升产能、调优结构、提高质效,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努力走出具有湖北特色的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