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加工企业安徽粮食销售“两条腿走路”
发表日期:2017-06-29 11:51PM 阅览次数:
“我家住安徽颍上县南照镇,每到夏收就在附近村子里收麦子。”常标说。
到6月20日,常标已经收了200万斤小麦。“1.14元1斤收来的小麦,现在已经卖出去一半了。”常标介绍,收来的小麦不少都以1.18元1斤的价格卖给了阜阳的面粉厂,“每斤净挣2分钱”。
像常标一样,这个夏天,无数经纪人活跃在乡间,成为沟通粮食供求的桥梁。在利用好托市收购惠农政策的同时,搞活市场,让更多主体入市收购,是化解粮食供需矛盾的重要手段。
今年4月,安徽省出台《粮食收购资格审核管理办法》,对“粮食收购资格”许可对象、审批程序、处罚主体等内容作出修改,其中,“农民、粮食经纪人、农贸市场粮食交易者等从事粮食收购活动,无需办理粮食收购资格”。“粮食经纪人的门槛放低了,就是要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安徽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黄刚说。
颍上县有颍河、淮河两条水路。来自广东、江苏等地的粮食贸易商聚集在码头,坐地收购小麦。“今年午季颍上县45万吨的小麦,一半通过市场化收购消化。对种植户来说,两种销售方式收益都差不多。”颍上县粮食局局长张振全说。
截至6月24日上午8时,蒙城县市场化收购小麦已达25万吨。“今年午季,蒙城县有60万吨的小麦商品量,差不多有一半走市场化收购的路子。一方面,我们与苏浙等地的面粉厂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帮助他们在蒙城收购小麦;另一方面,本地也有几个大型的粮食加工企业,可以就地消化一部分。”蒙城县粮食局局长杨向东说。
通过市场化收购,发挥粮食加工“调节器”作用,让粮食快速进入加工转化环节,是解决仓容紧张的有效办法之一。
“颍上县当地有几家面粉加工企业。他们购进小麦,一方面解决自身原料,另一方面也做粮食贸易。”颍上县粮食局工作人员曹杰说,当地粮食部门还帮助民营粮食贸易商从农发行获得贷款,鼓励他们用这笔资金参与市场收购。收来的粮食存储在政府规定的收购库点内,确保收购资金安全。
在淮北,当地粮食加工企业、种子公司可以消化10万多吨小麦。“我们鼓励本地的面粉厂加大生产力度,尽量多购进一些小麦。另一方面,也积极争取中储粮拍卖库存粮食的机会,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告知本地粮食加工企业。”淮北市粮食局副局长杨石磊说。
“今后我想和面粉厂进行合作,进行订单式生产。面粉厂需要啥样的优质麦,我们就种啥品种。”颍上县新集镇种粮大户范平泉表示。
实际上,这样的订单式生产早已屡见不鲜。目前,安徽引导粮油加工企业组建专业合作社332个,流转土地和建立自营种植基地830多万亩;2016年发展订单面积3125.3万亩,收购量1007.5万吨。同时,安徽省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贴息或补助产业化项目建设,重点打造粮油加工龙头企业“甲级队”。2016年,全省粮油类企业有23家获评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以加工促粮食流通,需要发达的农产业加工业。当前,安徽省粮油加工业总体规模偏小,缺少较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加工企业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粮食质量安全监测监管能力不足;产后服务综合能力不强,服务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规模化效应尚未形成,“优质粮食工程”建设亟待支持。各地应积极壮大粮食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延伸粮食加工产业链。
□本报特约记者汤小波通讯员彭旖旎 [责任丫头瞅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