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投资现“进口”热潮 资本探路产融结合
出海拿下新药研发项目,引进中国市场孵化,成了一大热潮。
在牵手加拿大上市药企Prometic之后,日前,融昱资本合伙人、仁寿药业法人代表龙宇翔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双方协议已经签署,投资逻辑也定下来了,进入中国市场和临床的时间表我们正在沟通。我们不是购买,而是共同开发中国市场,未来还要进一步合作。”
据了解,双方合作的是Prometic公司首个治疗类重点开发药物PBI系列。根据协议,Prometic所研发的PBI-4050、PBI-4547、PBI-4425的中国大陆地区(不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生产销售专利权授予融昱资本相关方,并最终实现PBI系列药物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研发、生产、销售以及商业化。
此时恰逢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19日宣布,中国正式成为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成员,英文简称ICH。这将有利于推动中国药品研发和注册与国际规则逐步接轨,全球创新药在中国获批的速度也有望提升。
即便如此,新药研发成功率很低,产品上市还要面对市场需求、招标采购、医保支付准入等考验。而随着资本的热逐,创新药物估值水涨船高,投资风险高企。
投资机构“进口”新药项目
资料显示,PBI系列属于1.1类小分子药物,主要适应症为糖尿病、肾病、代谢综合征、肝肺纤维化等多个领域,其中特发性肺纤维化、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脏并发症、2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已经完成临床1、2期的试验。
而仁寿药业是融昱资本投资的一家集中药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高科技医药企业。记者获悉,融昱资本近日已完成了对该公司的收购,由融昱资本执行合伙人龙宇翔担任仁寿药业法人代表及执行董事,全面参与仁寿药业的公司管理工作。
龙宇翔坦言,新药研发有三大特点:首先是成本高。新药研发的平均总成本从1970年的2亿美元,上升到2010年的25亿美元。其次是周期长。美国制药企业的新药品种从发现到上市需要10-15年时间。最后是成功率低。平均进入药物开发管线的5000-10000个先导化合物中,只有一个能最终获得监管部门的新药批准。
“新药研发成功率不足12%,投资的一个难点在于投资风险难以量化,机构只能是基于自己的专业判断、自身能力的评估以及对政策的解读来进行投资。”他说。
资本跟药企共同开发、完成市场化的产融结合模式,是降低风险的一大尝试。
根据协议安排,仁寿药业与Prometic公司将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并使其成为PBI系列的知识产权所有主体。Prometic公司以技术占股形式拥有合资公司的75%股权,仁寿药业出资3300万加元占有合资公司的25%股权。
合资公司成立后,仁寿药业将作为PBI系列药物的持证人,发挥其在国内医药领域拥有的产业资源,承接PBI系列药物的落地,完成PBI系列药物的新药研制试验和申报注册、生产、销售等,最终实现该系列药物在中国区的商业化。
在该项目投资资金的筹措上,融昱资本则与仁寿药业成立专项基金,由该专项基金获得仁寿药业相应股权。据了解,此次发行基金所筹资金专项用于支付PBI技术引进所产生的费用,因此在对PBI技术的投资中,仁寿药业实际上是部分出资,其他部分由融昱资本所发行基金补齐。
融昱资本管理合伙人孔辉认为:“基于目前国内比较薄弱的医药工业基础,选择与海外药企进行技术合作就成为快速满足国内药品需求的捷径。”
估值或存在泡沫
引进海外新药已经是各路资本的共识。
龙宇翔告诉记者,相比之下海外资产研发体系完善、技术先进、在研药物众多;可选择优质资产多,估值相对较低;品牌知名度高,理念先进;借机可拓展国际市场。
“国外明星产品出来之后股价是随之上涨的,但国外市场有比较好的调节机制,泡沫相对较少,一、二级市场价格倒挂是必然的。而中国一类新药投资发展时间短,信息不对称,对新药的发展趋势、政策的解读等都不足,估值会有泡沫。”他说。
不过,去年全球创新药的成绩并不如意:截至去年12月23日,美国FDA仅批准了21个创新性新药,这一数字创下了2008年以来的新低。其中,业绩亮眼的吉利德多款肿瘤药物II/III期临床失败;默沙东一项DPP-4抑制剂的大型临床不得不终止;百时美施贵宝最依赖的免疫疗法药物Opdivo落败于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线治疗研究之中。
而国内新药研发标的则在逐步增多并受到热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4月初,我国已经是世界上开展临床试验数量第二多的国家,仅次于美国。
围绕鼓励新药研发也释放了政策红利。2015年以来,在药品审批改革上推出药物临床试验数据自查、严格界定创新药、加速新药审评审批、试点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并建立医保目录动态调整机制等措施,为技术含量高的创新药及相关研发服务开辟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相关标的估值则普遍在10亿以上,再鼎医药、信达生物、思路迪、康方生物等最新一轮的融资额都超过一亿美金。
启明投资主管合伙人梁宇表示:“新药研发投资按照现在的价格有点贵了,最近几个月很多人都不投新药了。投新药被批的机会也不高,退出还要按照每年4%的费用,很多Pre-IPO投资者退出也成了一个问题。”
仙瞳资本高级副总裁、执行合伙人刘靖龙进一步指出:“新药研发本土项目面临技术、市场壁垒,从研发端、学术端出现的优质标的太少,华人科学家的项目利用中国的临床资源和市场来落地是一个好的途径。其实可以采用多临床的方式,加快药物研发的时间、降低临床的成本、做跨境的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