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粤稻在新的起点上争创新辉煌

“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粮食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大局,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耕地资源日益短缺以及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压力下,我省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水稻安全直接关系到粮食安全。在广东,水稻种植的历史悠久,它是我省第一大粮食作物和主要口粮作物,历年来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一直保持在75%以上。

目前,我省实现常住人口人均口粮基本自给,在粮食安全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这一现状说明,水稻的生产对保障全省粮食有效供给和经济社会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事实上,水稻产业也是当前我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发力的重要产业。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我省水稻产业的地位与影响力,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6月24日上午,由省农业厅主办的第四届广东水稻产业大会在广州举行。大会以“粤之稻、非常道”为主题,旨在打造广东水稻产业发展交流平台,适应广东人对稻米优质多样化的需求,探索水稻产业创新发展之路。

此次大会,农业部原副部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中国科学院院士张启发、谢华安、韩斌,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罗锡文、张洪程,国家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程式华等知名专家学者齐聚广州,一起为广东水稻产业的发展“问诊把脉”。如此多的院士专家把目光聚焦在广东水稻产业上,不仅说明他们对广东水稻产业的重视,更充分说明广东水稻产业在全国的地位举足轻重。

引领世界农业发展史上

“第一次绿色革命”

广东地处热带与亚热带,光热条件优越,是双季稻的重要产区。作为亚洲栽培稻的起源地之一,广东地方稻种、普通野生稻、疣粒野生稻和药用野生稻等物种资源非常丰富,为广东乃至全国的水稻产业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学界历来有稻作文明起源于我国华南地区的说法,广东英德牛栏洞遗址的发现,首次将岭南地区稻作遗存的年代前推至距今1.2万年前,据此推断,牛栏洞很可能是岭南乃至世界稻作文明的源头。

广东水稻的辉煌历史从未间断,一直延续到近现代。以丁颖、黄耀祥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为我国稻种起源、分类、野生稻开发利用、矮化育种等开创了新纪元,引领了世界农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绿色革命”,是我省在世界水稻产业发展史上的创新和贡献。

1933年,在广州市东郊犀牛尾沼泽地,“中国稻作学之父”丁颖选育出世界上第一个具有野生稻“血缘”的水稻新品种“中山1号”,开创了利用野生稻进行杂交育种的先河。

1959年,丁颖的学生黄耀祥院士选育出水稻新品种“广场矮”,从而实现了水稻矮化育种,这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被誉为“第一次绿色革命”,国际上矮秆育种技术比广东整整晚了7年。

后继科研工作者发挥想象力和智力,又相继开展了水稻优质化育种和超级稻育种研究,选育出了一大批有代表性的育种材料和水稻品种,广东丝苗米就是其中之一,它甚至被誉为“米中之王”。

塘竹7号、双竹占、七桂早25……广东这些丝苗型小粒优质稻米深受港澳和欧美等市场欢迎,享有较高的声誉,是广东出口的主要优质米品种。广东丝苗米销往港澳、新加坡、马来西亚、西欧、北美、非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上个世纪60年代广东赚取外汇的主要产品之一。

优质稻、超级稻育种国内先进

航天生物育种国内领先

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的核心产业,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广东一直把种业强省当成我省高度重视现代种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决策部署,从2013年起,连续五年将发展现代种业相关工作列入省政府重点工作;2016年全省农村工作会议就进一步加快推进我省现代种业发展作出指示,要求把种业作为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领域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把我省种业发展建设成全国领先的优势产业。

水稻育种方面,近年来,我省在发挥传统育种优势的同时,加大投入,加强育种材料、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等领域的研究和创新,大力推进现代生物育种,形成传统育种与现代生物育种同步发展的良好格局,育成了一批通过国家级和省级审定的优良新品种并大面积推广应用,基本实现良种全覆盖。

具体体现之一是水稻育种研发团队优势明显。广东省拥有一批国内外一流的水稻育种创新团队,在全国竞争力强。科研育种单位主要有省农科院水稻所、华南农业大学国家植物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清华深圳龙岗研究所等十几家,具备较强科研育种能力的种子企业有创世纪种业有限公司、广东省金稻种业有限公司等,每年选育出近200个新品种参加国家级和省级试验。

此外,广东水稻育种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近年来,我省在空间诱变育种地面模拟技术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实现了地面重离子微束精确击打水稻种子胚,创造了一批水稻重要突变体。创建了“智能不育分子设计育种技术体系”等生物育种新技术,育成谷子、巨穗稻等品系。开发了多个功能型分子标记应用于高通量基因分型,创制出一批水稻抗稻瘟病育种新材料。

同时,我省的水稻育种创新水平显著提升。目前,全省保存水稻种质资源近4万份,保存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我省优质稻、超级稻育种处于国内先进水平,航天生物育种处于国内领先地位。2011年以来全省申请水稻植物新品种权169件,授权108件;审定通过水稻新品种388个。育成通过农业部确认的超级稻品种19个,占全国超级稻品种总数的15%,位居全国前列,其中深两优5814和五优308两个超级稻品种,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分别列全国杂交水稻、三系杂交水稻推广种植面积第一位。全省水稻优质率达74%。

我省在种业体制改革方面也做到了持续深入,全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其开办的种子企业全面实现了“事企脱钩”,形成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以公共科研机构为主,商业化育种逐步由公共科研机构转向种子企业的种业研发新机制,种子企业科研育种能力不断提升,企业选育品种占比不断上升。

围绕优质、绿色方向

推进水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随着矮化育种的成功,温饱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得到了解决。人们开始追求好吃的优质大米,“现在人们更关注如何吃得好。”省农业厅种植业处处长曾思坚十分清楚水稻产业的发展趋势。

“品种是好大米的灵魂和核心。”省农科院水稻所所长王丰进一步分析,我们所熟知的一些优质大米品牌,背后是以优良品种作为核心并进行支撑。五常大米的背后是“稻花香”水稻品种,日本大米的背后是“越光”水稻品种,泰国大米的背后是“KDLM105”水稻品种。可以说,没有品种的支持,好大米无从谈起。

“重振 广东丝苗米 品牌。”曾思坚提出,追求好大米,本质上就是追求优质化育种,与港澳毗邻的广东,优质化育种研究最先受到重视。

广东作为南方双季稻的主产区,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补齐目前水稻产业中存在的短板,把广东的水稻产业做大做强,做出特色。

因此,曾思坚认为,在未来,水稻育种的方向是更为优质、绿色、适宜机械化和轻简化,水稻主导品种的优势更为明显,“实际上是市场倒逼着我们要围绕这个方向去推进水稻育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为此,我省提出包括水稻在内的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目标是:在划定基本农田,提升耕地质量的前提下,稳定水稻生产能力,推行绿色发展,提高稻谷品质,构建完善的现代化粮食产业体系,促进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优质。

水稻科技成果研发、转化和推广进程加快,创新发展全面驱动。培育出一大批种粮大户和粮食类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水稻种植的效益提高,种粮从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转变成为一种体面和有奔头的职业。

水稻种植以适度规模经营为主,水稻全程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运行顺畅。农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山水田园路综合配套,水稻生产环境更为优越。水稻优质率进一步提高,稻米加工工艺水平跃居世界前列,“广东大米”的品牌效应凸显。水稻和稻田的功能更为多元,与生态功能、旅游价值、文化价值充分融合,田园即家园、即公园。

罗定稻米:

紧抓质量“生命线” 致力打造放心米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愈发受到重视的今天,罗定稻米正是凭借其自身的品质优势和当地政府、企业共同对稻米质量的严格把控,赢得了无数消费者的青睐。

先天条件给稻米注入“安全基因”

谈到罗定稻米,绕不开2013年年初的那一场“镉大米风波”。

在那场风波期间,罗定市相关部门为了证明罗定稻米是放心、安全、健康的绿色食品,特意将稻米送至有关部门检验,结果所送检的大米全部合格,其中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量等重要指标数据均远低于国家规定标准。

这样的结果出人意料,却在情理之中,因为,罗定生态良好,水稻生产所必须的水、空气、土壤条件均很优越。

罗定稻米的灌溉用水大部分都是上游无工业山区的水库水、山泉水,无重金属污染,且罗定的水质水温偏低、水性呈弱碱性,利于植物有机质保持不流失。罗定主要水源金银河水库水质达到地表水国家一类标准,优质的水源培育了优质的稻米。

此外,罗定的空气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是广东省全年“零灰霾”的城市。

罗定还是广东省唯一的绿色稻米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近六年来县域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全部低于国家标准限量值,全市80%以上水稻基地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打造全程可追溯系统保障质量

除了得天独厚的环境因素之外,更多还是人为对稻米质量的严格把控。

启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工作就是对质量把控的最好体现。该项工作始于2012年11月,2015年1月罗定正式提出申报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2015年7月,罗定被农业部批准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试点单位。

此外,与质量把控有关的多家检测机构也在罗定落子:农业部稻米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罗定科技合作与创新工作站、中国有机稻米标准化生产与创新发展联盟华南稻区工作总部均已建成,并于2016年稻米节期间挂牌。

在政府的带动下,企业也积极参与到维护罗定稻米质量工作当中。

稻香园公司就在华南地区率先建立了全自动生产流水作业的“不落地米”生产线,探索应用远程监控技术和农产品二维码溯源系统,打造了从土地到餐桌全程可追溯的“视频监控”管理体系。

进一步提升稻米产品质量水平

天然的优势和人为的质量把关换来的是,2013年至2015年,国家、省、市各级抽检罗定市稻米合格率均为100%。

也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水稻成为罗定的一大亮点产业。目前,全市水稻种植面积49.69万亩,产量22.7万吨,产值近10亿元,稻米生产加工产量达到8万吨,产值9.5亿元。

“继续把质量放在企业发展的第一位,通过抓质量管理、攻关和创新,进一步提升稻米产品质量水平。”对未来罗定稻米产业的发展构想,罗定市的领导心里非常清楚,质量就是它的生命线。

未来罗定稻米产业发展的主要工作:一是力推标准化建设,推动园区稻米生产加工骨干企业发展更多的绿色稻米产品和广东省名牌产品;二是加强投入品监管,从源头把好稻米产品质量关;三是加强产品检测,确保稻米产品质量安全;四是开展质量创建活动,增强企业质量攻关和创新能力,推动骨干企业应用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及前沿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