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科院陈萌山:树立中国食物安全和营养新理念

“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增加100亿斤的粮食消费量;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相应地将减少耕地600多万亩。城市化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日前,在中国农科院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安全委员会共同主办的“农业转型与城镇化背景下的可持续食物安全与营养国际研讨会”上,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作上述说。他表示,正在转型期的中国,在食物安全与营养保障方面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

陈萌山指出,在我国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制造业和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主要构成的当下,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已经下降到不足10%(9%),劳动力比重从1980年的67.1%下降到29%。这两大变化对我国食物安全、对我国农业发展“影响是全面的”。

“在供给方面,我国食物安全与营养面临着资源约束进一步增强的挑战。”陈萌山说,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加剧了资源短缺压力,这包括劳动力、水、燃油、食品和原材料等;另一方面,生态退化和自然灾害也带来一系列难题。

此外,在扭转中国农产品贸易逆差的过程中,还存在国内一些农产品在进一步增产的同时而国际市场同类产品大量增加的两难情况。陈萌山说:“这需要我们及时调整,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从消费领域来看,陈萌山指出,我国面临着慢性病高发,并且呈现出城乡区域间差距拉大的趋势。“过去我们主要关注农产品的数量增长和质量安全,但在营养健康方面未给予足够的关注。以后要加大力气来解决这个问题。”

此外,人口老龄化加剧等形势也对我国营养保障提出了新的挑战。

不过,30多年来,中国农产品在供给侧从未掉队。数据显示,中国粮食产能增长超过了人口增速,此外高价值的农畜产品增长迅速。“这说明中国农业生产已经能够为我国全面小康提供足够的能量供给。而且,按照FAO的统计,中国营养不足发生率已降低至11.4%。现在面临的问题是食物消费不均衡,造成了一些营养和慢病问题。”陈萌山解读道。

“中国还是一个‘大国小农’国家,小农生产仍占主导地位、生产方式需要进一步转变。所以,解决中国食物安全问题,还要着眼于小农作为主体来研究对策。”

在陈萌山看来,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已发生了许多深刻而可喜的变化。比如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发展,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产值之比已达到约2.1:1——这标志着中国已经从卖原产品到卖制成品的阶段;再如我国农村电商如雨后春笋,全国已有3万多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小农生产农产品流通不畅的问题。

而针对目前存在的系统性问题,陈萌山提出,要树立中国食物安全和营养的新理念,“这个理念就是‘大食物、大营养、大健康’。”

陈萌山解释说,大食物就是面向中国的整个国土资源,通过动物、植物、微生物的融合开发,开发丰富多样的食品品种;此外还要立足全球配置资源和市场,从整体格局上保障食物的有效供给。大营养即强化食物营养的科学评价,用营养指标把引发慢性病的因素和食物营养功能的开发有效对接起来,实现分人群健康需求、食物型食物生产和食物合理消费三位一体统筹协调。大健康则是指食物生产整个链条上的健康有序,这包括农业生产的绿色可持续、食物生产健康、食物消费健康、提供健康的消费环境等。

“我们不仅要把产量提上来,还要组织高效,实现产品安全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路径。”陈萌山强调,过去总是以产量为导向,现在要以营养为导向,综合考虑种养殖业的规模和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加快建立“粮经饲统筹、种养加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农业产业体系,以更好地促进中国和人类食物安全与营养健康事业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