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部官员:中国“十三五”农业现代化面临挑战

在20日西宁举行的青海高原特色农牧业发展论坛上,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詹慧龙从供求关系、资源环境、国内外市场及农民收入四个方面介绍中国“十三五”农业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363元人民币,连续7年超过国内生产总值和城镇居民收入增幅。

“在需求上,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加工企业开工明显不足,农产品需求增速也会相应放缓,推动农业发展的源动力减弱。”詹慧龙说,在供给上,粮食生产连年增产后,个别产品也出现了结构性过剩,库存增加较多,有些品种短缺。

中国农业部此前公开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粮食总产12325亿斤,比2015年减少104亿斤,仍是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

詹慧龙称,从生态环境“紧箍咒”看,这些年增产靠化肥、治病靠农药,化肥、农药等使用量已大大超出合理水平,边际报酬递减,而从资源条件“紧箍咒”看,农业资源长期透支、过度开发、四海无闲田,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占用大量好地,耕地数量减少。

“从国内看,国内农业生产成本‘地板’不断抬高。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加快推进,从前几乎忽略不计的人工成本和土地费用快速上涨,占到了总成本的50%以上。”詹慧龙说,国际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压顶,国内农产品价格全面高于国外农产品价格,在全球经济低迷和主要农业国家连年丰收的大背景下,国际农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农业竞争力不强问题日益凸显。

“由于农产品需求放缓,市场价格提升遇到了‘天花板’,将导致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幅下降。”詹慧龙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些行业去产能、去库存、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就业能力下降,部分农民工返乡,延续多年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工资增幅‘双升’已经逆转为‘双降’,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速也将趋缓。”

詹慧龙表示,优化现代农业产业结构面临更高的要求,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优、调高、调精农业产业,增加适销对路的农产品生产,做强生产、加工、储藏、包装、流通、销售各环节,发展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提高农业质量效益。

“需用现代设施、装备、技术手段武装传统农业,发展绿色生产,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詹慧龙说,同时也需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壮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