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种业创新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今天中国的餐桌上,粮食蔬菜中有70%的品种在诞生之初都共同沐浴过这片土地的阳光雨露;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6000多位育种人像候鸟一样迁飞于此,地里偶然遇到的白发老者,说不定就是享誉世界的大专家。

这片神奇的土地,就是北纬18度线以南位于海南三亚、乐东、陵水的南繁基地。

习近平总书记对南繁工作高度重视。他指出,南繁是国家宝贵的农业科技平台,一定要建成集科研、生产、销售、科技交流、成果转化为一体的服务全国的重要基地。

2015年,《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海南)建设规划(2015-2025年)》发布。两年来,我国南繁事业进入了攻坚克难、突破发展的新阶段。

南繁加代、缩短育种时间对我国种业发展的意义在哪里?为什么说南繁基地是不可替代的稀缺资源?抓住种业发展稍纵即逝的“窗口期”当前,全球种业格局正面临着激烈的洗牌。杜邦先锋与陶氏合并,拜耳兼并孟山都,中国化工收购先正达……短短3年间,世界最顶尖种业巨头兼并重组,重组的规模和资金量屡屡刷新纪录。

新一轮种业格局巨变对中国种业的长期影响尚未显现,但十分确定的是,我国种业发展就像卫星发射一样正处在一个“窗口期”,错过就可能要再等很长时间,而南繁基地就像我国种业创新的翅膀,无疑是助推我国种业与时间赛跑最为珍贵的天赋资源。

南繁基地作为育种“加速器”的地位极为重要,同时它还是一种不可替代的稀缺性资源。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上,最适宜用作冬季南繁的也只有这偏安一隅的一块地。“以海南五指山脉为界,以南地区属于热带气候,冬季光热条件能够再种一季作物,实现加代繁殖,缩短育种时间。60多年来,一代代育种人从湛江一路向南,逐渐集中到三亚、乐东和陵水一带,就是我们现在的南繁基地。”海南省南繁管理局局长寇建平说。

虽然如此重要,南繁可用耕地却正在不可逆转地减少。“适宜用作南繁的耕地已经从历史上的50万亩减少到现在的26万多亩,再不保护,再过20年也许将不复存在。”海南省南繁管理局副局长储玉军感叹说。

两年前出台的国家南繁规划里程碑意义也正在于此,规划将三亚、陵水、乐东三市县26.8万亩适宜南繁育制种的耕地划定为保护区,上图入库,实行用途管制永久保护,坚决防止非农化,其中,5.3万亩为核心区,将按照高标准严要求尽快完成建设。至此,南繁基地建设全面上升为国家战略。

国家南繁规划含金量几何?保护区26.8万亩、核心区5.3万亩数字是如何确立的?把眼前的建好,把未来的先保护起来

国家南繁规划因其巨大的含金量被寄予了厚望,因为,把最适宜的26万亩耕地保护好了,就保证我们不会犯颠覆性的历史性错误。两年以来,围绕规划实施,涉及全国几乎所有的省区市的一场如火如荼的南繁基地建设正在这片热土上次第展开。

规划中最具含金量的就是划定了26.8万亩保护区、5.3万亩核心区,那么,为什么是这两个数字,确立的依据是什么呢?

“5.3万亩是一个基本目标,也是当前我们的南繁用地需求量,所以首要任务是要把这5.3万亩核心区建设好。”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局长张延秋告诉记者。

“26.8万亩是我国所有南繁可用地的总面积,在历史上,我们南繁用地最高需求量也曾达到20多万亩。”他说,“对稀缺资源进行用途管制、永久性保护,是立足长远,历史性解决南繁未来用地问题的必要措施。”

据了解,两年时间,海南省已经完成划定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26.9万亩,全部上图入库,实行用途管制——比规划要求还多了0.1万亩。“这些地块几乎是一米一米量出来的,海南省农业厅、南繁局为此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储玉军告诉记者。

规划的“含金量”不仅仅是一个比喻,同时也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财政部已安排资金3.4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和执法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亿元,北京市落实资金1.5亿元,湖南省落实财政资金6000万元,其他很多省份都已安排了相应的项目和资金。

6月3日,记者在位于南繁核心区的陵水县花石洋、安马洋看到,当地政府协调统筹资金投入南繁建设,农田水利设施正在修建维护,而当地为南繁流转土地的农民符合条件的都已经拿到了每亩地500元的补贴。

南繁最难的在哪里?规划实施以来,围绕这些主要难题取得什么进展?

针对南繁“三难”的解题思路已经明确

“南繁南繁,又难又烦。”在南繁基地长期流传的这句话道出了曾经的困境,规划从问题出发,针对南繁的“三难”困境提出了一系列方略,取得了明显成效。

南繁一难在用地。此前大多为短期租地,随着租地越来越难有保障,严重影响了科研稳定性和对基地的长期投入。用地单位心里不踏实,缺乏稳定性,没有安全感。按照规划精神,在核心区内鼓励中长期流转,一方面,用地需求方的省份尽快确定用地数量,签订流转合同;另一方面,南繁三市县政府要组织县乡村精干力量推进土地流转,对签订10年以上流转合同的农民,给予每年每亩地500元的定金补贴。

南繁二难在生物安全保障。南繁的种子来自全国,又走向全国,客观上为有害生物传播提供了通道。按照规划的明确要求,海南省基本实现南繁基地生物安全监管全覆盖。

南繁三难在配套设施。科研人员远离家乡来到南繁基地,一待就是几个月,配套科研生产生活设施必须有基本的建设用地。不过,建设用地指标如何确定?少了,总不能让渐生白发的院士教授还像过去一样挤上下铺;多了,会不会变相旅游?在这个问题上,经过多方协调,目前南繁三市县已经划定了南繁核心区配套设施建设用地745亩,并已编制了配套服务区建设概念性规划。

“规划最大的特点是有针对性,几乎句句字字都是针对之前长期存在的问题提出的要求和解决方案。”农业部种子管理局副局长周云龙说。

多元主体如何协调、多样利益如何平衡?深层次矛盾如何解决?

规划实施就是一个啃“硬骨头”的过程

南繁工作60年,成效巨大,也积累了诸多剪不断、理还乱的矛盾,规划的出发点正是着眼于厘清这些深层次的矛盾,但在实施过程中,啃“硬骨头”的难度可想而知。

南繁工作一个典型的特点是主体多元,以及由此带来的利益多样。从国家层面上,国家南繁工作领导小组考虑的是如何保护好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南繁土地,保护好不在再生无法替代的南繁资源,同时兼顾中央地方、政府和企业等多方利益;从海南省的角度上,他们还需要考虑海南的整体规划、当地农民的现实利益;从各省一级层面上,他们代表本省到南繁育种的各大科研院所、种子企业,更多要考虑流转土地的价格、稳定性,科研生活设施;具体到南繁单位,更希望土地流转价格低,公共服务质量好,管理上最好不要那么严等等。

比如,规划中要求建设5.3万亩高标准南繁科研育种核心区基地,最为现实的是,核心区农民愿不愿意流转土地。

目前,核心区土地流转费用大约在每亩2000元左右,从全国平均来看是一个较高的数字,但对南繁当地有些农民来说,冬季瓜菜的收入可能更高。陵水县联丰村农民胡昌勇告诉记者,他家有两亩地位于核心区,他晚造种水稻,早造种了圣女果,其中圣女果投资2万元,收入能达到6万元。

啃“硬骨头”不能用蛮力,这些利益从各自角度来说都是合理的,难在如何去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利益诉求,如何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利益矛盾,如何既照顾到大多数又充分尊重个体农民,既统筹推进又按市场规律办事。

对此,6月4日召开的国家南繁规划落实推进会对此作了部署,要求相关地方政府和部门单位,要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加强统一规划,统一管理,调动各省和南繁单位的积极性,还要依靠社会组织以及一些南繁专业服务公司的力量。

南繁事业是农业百年大计,南繁基地用地是红线中的红线,随着规划的逐步推进落实,相信一个服务全国的用地稳定、运行顺畅、监管有力、服务高效的南繁科研育种平台必将在不远的将来呈现在我们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