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垄农业: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做出中国贡献(图)
在举世瞩目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生态”再次成为热议话题,中国官方发声:“中国致力于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一带一路”合作,分享中国在生态文明、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生态修复、循环经济等领域的最新理念、技术和实践,积极履行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责任。”与此同时,中国环保部发布《“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建设“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发布建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的倡议。
在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粉垄技术”发明人、广西农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韦本辉的认识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必须居安思危,审时度势,化解潜在的衰败甚至灭族风险的可能,这既来自于国外敌对势力,又来自于国内生态环境、国民生活生存环境,尤须防患于未然。
值得额首称庆的是,目前在泱泱华夏大地上诞生一项生态化的农耕自主发明成果——粉垄绿色农业,它可“动地”(对现有耕地耕层再加深1倍),连着“惊天”(增量利用天然降水、太阳光能等),活化自然资源(可改良盐碱地、退化草原及应用于“海绵”城市建设和间接应用于江河水体等),不需增施化肥农药、灌溉用水量,就能“一肩挑”起增产10%—30%、品质提升5%、保水量增加1倍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绿色发展“重任”技术。
据了解,粉垄技术由广西农科院研发并全面推行。有关专家指出,该技术已不是理论、不是概念,而是作用于土地和农耕变革的“真把式”,它可实现提供绿色安全食品来源、创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环境,以及应对雾霾等不良气候变化等,所起到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实实在在、令人拍案叫绝的。这是中国智慧、中国创造、中国贡献。粉垄助力中华民族长盛不衰、打造全球人类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不是梦!
农田“根基”,事关民族潜在风险
有道是:“根基不牢,地动山摇。”众所周知,国家发展、民族振兴,首先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有良好的食物来源,有国民的健康。而这关乎农田这个不容忽视的“根基”。
然而现实中,农田的糟糕早已超越了很多人的想象:农田耕层愈来愈薄,作物种植靠的是化学品增粮,施放的化肥农药两三倍地高于欧美等国家,十几年来农田每亩施放的化肥农药累加已经到了以“吨”为单位的计量,生产的肉、蛋、奶,少不了的是化学添加剂、激素和抗生素;工业发展,不少仍在环保低等级条件下进行,少不了的是污染排放;城市发展,道路交错、楼房林立,化学品的滥用和装饰辐射; 人们生活, 不少人又每天几乎全身都处在被化学品散发充斥的房屋、办公室、汽车之内……放眼神州越来越缺少水秀山青、蓝天白云的景象。
近日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公开坦承,环保形势严峻, 水、土、气被严重污染,尤其是雾霾灾害频繁;国民“享受”的“待遇”——几乎每天都生活在被化学品包围之中,口(嘴巴),进的是含有化学品的饭菜食品及水源;鼻(鼻子),呼吸到的是有化学品的空气;眼(眼睛),看到的是有尘泥和化学品笼罩的天空。
于是乎,国民总体健康状况越显堪忧,各种疑难杂症病人数量上升,医院人满为患,医闹屡禁不止,国家投入的医保费用居高不下;适龄婚者生育能力已经开始明显下降,有院士甚至指出50年后百姓可能生不出娃!
难以想象,再如此下去10年、30年任其高肥高药施放,每亩耕地甚至可累积上2-3吨的“化学品”,不但土地不堪承受,江河水体同受严重污染,而且所出产的食品其安全程度不言而喻,带来的结果和深层次问题,就有可能使中华民族100年之后存在衰败的风险,存在因国人健康水平下降可能再次沦为“东亚病夫”而被外来列强灭族的风险。
千道理万道理,中华民族持续兴旺发达是第一理
习近平同志近几年来对我国国情问题的深刻体察已作出了重要指示,“绿色发展,让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生活质量的增长点。”这是我国对“健康中国”建设和保证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战略决策。
绿色发展是硬道理,也是中华民族持续兴旺发达第一理。做到绿色发展,要有一个技术载体,这个技术能够统筹活化国土资源、立体增容国土空间;粉垄绿色农业,实现让国民吃得好、吃得健康,生态环境绿水青山、蓝天白云,其意义重大而深远。
粉垄是绿色发展的“牛鼻子”技术。
粉垄绿色农业,也可称为粉垄绿色发展技术,通过9年的研究和全国性应用实践,证明其是一种可破解上述困境的“牛鼻子”驱动源技术,也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色生态发展理念”的载体性技术。
中国实施“4+1”绿色发展助力化解中华民族衰败风险。根据研究实践和理论推测,如果中国实施“4+1”(耕地、盐碱地、草原、海绵城市+江河水体)绿色发展战略,即将中国现有耕地18亿亩的10亿亩加以推广应用,在不增施化肥农药、灌溉用水、人工成本投入量的情况下,就可年新增粮食800-1000亿公斤(可养活2-3亿人)、增贮天然降水300亿立方(相当非投资性建造了30个特大型水库及其水利配套工程体系);改造尚未利用的盐碱地5.5亿亩中的2亿亩,增加农产品来源;将66亿亩草原中的10亿亩退化草原改造利用,其草原本质不改变;将全国50%的城市绿地进行粉垄配套,使之成为“海绵城市”,吸水纳毒(如利用粉垄土壤昼保水、夜增水的“盈余”及土壤细碎地面表面积增大从空气中吸纳水分甚至雾霾中有害物质增强的作用效应);基于上述耕地、盐碱地、退化草原和城市建设 “海绵化”,耕地“水库化”, “化学农业”程度大幅下降,江河及近海水体实现生态改造和振兴渔业经济。
这一“4+1”,总体可催生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数万亿元,更重要的是,让国民嘴巴吃得好、吃得健康,鼻子呼吸到清新空气,眼睛看到青天白云,中华民族息息向前。
粉垄助力“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实践
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中,任何国家和种族都明白农耕、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项源自中国的技术创造,将铭刻在人类发展史上。
走近粉垄,打开的是一个神奇的世界。
据了解,与最接近的深松耕技术和拖拉机耕作相比,粉垄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从耕作工具看,它使用的是“螺旋型钻头”,而深松耕技术使用的是“铲或凿形犁”,拖拉机使用的是“犁头”或“横轴旋刀”。
从耕作方法看,可根据不同作物种植需求,利用“螺旋型钻头”耕作工具垂直入土30-50厘米,高速旋磨切割粉碎土壤并激活土壤速效养分,一次性完成传统耕作的犁、耙、打等作业程序达到播种或种植作物的整地标准,3-5年能持续保持耕层相对深松状态。深松耕技术,是用“深松铲或凿形犁”等,深度虽可达20-40厘米,但拖拉机耙碎整地在机械反复碾压下深耕不易保障深松;拖拉机“横轴旋耕”为浅层型耕作,深度只有10-15厘米,对保水和作物再增产不利。
从耕作质量比较,粉垄单位面积上松土量,分别比拖拉机耕作增加1倍、深松耕增加50%以上,而且扩建了“四库”,即土壤养分库――单位面积上松土量增多1倍、可供作物利用的土壤速效养分提高10-30%,耕地水库――雨水入渗速率提高30-50%、贮水量增加1倍左右,土壤氧气库――土壤容重降低20-30%、氧气增加1倍左右,土壤微生物库――土壤有益微生物数量增加1倍以上。水、肥、气增加,促进作物根系发达、植株健壮、光合效率提高10%以上。这显然高效利用了“天上地下”自然资源。
从土壤持水状态衡量,耕层加深、土壤细碎毛细管被切断,白天蒸腾受损少;夜间因地表土壤疏松细碎、表面积成倍增多,土壤从空气纳水量增多,“一少一多”的结果,干旱时节仍具良好的土壤持水量“盈余”状态,利于水肥均衡平稳供作物生长。是拖拉机、深松耕耕作所不能比拟的。
从农田生产力提升观察,耕作土壤深厚,可将秸秆入土深埋建造“海绵田”,是一次深垦“造田肥地”运动。
粉垄对作物抵御干旱、低温、高温的高产稳产生理优势机制独特明显。
粉垄在全国21个省20多种作物试验和示范表明,在不增加化肥农药、灌溉用水和人工投入情况下,使作物增产10-30%、品质提升5%左右、耕地保水量增加1倍左右。
作物籽粒灌浆速率提高:粉垄春玉米中后期籽粒灌浆速率提高10.45%-11.28%,冬小麦籽粒灌浆速率提高8.84%-11.40%,夏玉米籽粒灌浆速率提高9.11%-11.85%。
作物生长后劲足延缓衰老:粉垄春玉米叶片的SOD 、POD、CAT的活性分别比旋耕高22.81%、17.60%、13.33%,MDA活性比旋耕低12.33%,粉垄玉米、大豆等生长后期后劲足,可延缓早衰3-5天。
作物抗逆性增强:较旋耕和间隔深松,粉垄耕作土壤温度可提高1-4℃,耗水量分别降低12.2%-16.4%;土壤蓄水量,冬小麦返青期提高10.90%-12.21%,玉米抽雄吐丝期提高了35.96%-60.57%。
作物多年持续增产。中国农科院在河北吴桥定点试验,粉垄一次4年持续增产,玉米最高每亩增产254.65公斤、增幅达38.19%(见《中国农业科学》2013年16期3049页)。农民在没有培训和技术指导的情况下应用该技术增产幅度达20-30%甚至以上,陕西富平曹村镇粉垄第一茬冬种小麦亩增121公斤、第二茬夏玉米亩增193公斤,河北沽源县粉垄种植马铃薯亩增1148公斤,甘肃省定西市海拔1900米雨养粉垄种植马铃薯增产40%甚至1倍以上;新疆尉犁县盐碱地粉垄种植棉花亩增124公斤;内蒙古粉垄改造草原130天自然增产牧草116%。中国农科院、广西农科院等多单位对水稻、玉米、小麦等试验,每产出100公斤粮食化肥用量减少0.35-4.29公斤、减幅10.81%-30.99%,表明粉垄技术“化学农业”程度降低。
韦本辉教授指出,中国科学院张正斌研究团队实施的项目一一粉垄耕作第一年种植玉米不施化肥增产18%以上、第二茬种植小麦不施化肥和不灌溉处理,与相应施肥和灌溉的长势与效果差不多。不灌溉的根系还特别发达且是白色,这是耕作方式带来的喜人效果。
粉垄可增加湿地、提升地面空气湿度和可适当减肥增产或保产减控雾霾灾害,是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之道。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院士周卫健指出,“在高湿度和高氨气的条件下,空气中的二氧化氮会促进硫酸盐形成,从而加重雾霾。这表明,除了燃煤、机动车排放和生物质燃烧,控制华北平原氮肥的使用也非常重要。这能在相当程度上减少PM2.5的形成。”“氮肥释放的氨对雾霾的贡献率可达20%以上。”
关于大气中的氨气,第一份全球性的长期卫星研究揭开了世界上四个最具农业生产力的地区这一“热点”污染物的面纱。使用来自NASA大气红外探测器(AIRS)的卫星数据,美国的科研团队发现,2002—2016年,氨浓度在美国、欧洲、中国和印度稳步上升,并指出“氨增加让悬浮颗粒着陆中国,它是北京冬季厚厚的雾霾的主要贡献者。
而来自中国科学界的研究显示,中国一直是全球最大的氨排放国家,并且,“中国空气污染拼图中极重要的一块,更是PM2.5指数被持续推高的重要密码——氨气污染”,“在中国空气治理的全国布局中,氨污染仍处于学术研究阶段”……
早在三年前,韦本辉就发表了学术文章,揭露雾霾和沙尘形成中涉及土壤中氨气释放的“罪责”。他还形象地指出,这些农业对雾霾的贡献与有害的PM2.5的关系,就如“头痛”与“牙病”的关系,雾霾这个“头痛”实际上可能是“牙病”引起的,是由尘泥、氮氧化物、氨气这个像西药中药片充当“淀粉”等角色裹住“PM2.5有害颗粒”,为雾霾的形成起了推波助澜作用;在检测中,“ PM2.5有害颗粒”被测出了,而“淀粉”角色的尘泥、氮氧化物、氨气因“无害”可能被忽视了。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破译雾霾难题,粉垄的针对性、可行性令人叹为观止。
深耕深松形成良好的耕地水库,可增加国土湿地;作物根系深扎,实现作物“以根为本”和“‘库’、‘源’”协调,促进地面生物产量增加20-30%,有利于地面空气湿度提升,甘肃农科院测定定西市粉垄马铃薯生长期间地面空气湿度可提高20%以上(干旱51天时中午测定提高达56.7%),有利于北方地区植被生长和生态环境改善。
粉垄培肥地力可减少“尘泥”的空扬,活化了土壤养分可减少化肥20%左右仍能保持较好产量水平,加上化肥利用率提高,氮氧化物、氨气的释放量减少,在北方地区耕地推广几亿亩,不仅在北京周边几百甚至千公里的地域空间,使尘泥、氮氧化物、氨气不易成为雾霾“推手”,结合工业治污等措施,对治理雾霾灾害有利;而且每亩耕地节省化肥投入20%左右,每亩每年可增产粮食100公斤以上,每亩耕地每年可增贮天然降水30立方,还可带动江河水体量质变好(如有望可让黄河变“清河”)和鱼类自然增殖,改善生态环境。
中国粉垄“4+1”绿色发展,可实现顺其自然、天人合一的发展理念。
粉垄绿色发展技术的潜能和发展目标,是利用发明的粉垄机械螺旋型钻头垂直入土30—60厘米,高速旋磨粉碎土壤,一次性完成整地任务,达到作物播种或种植标准要求,实现现有耕地的增产提质和保水生态,并能开拓原来不能利用的盐碱地、退化草原,以及由此建立的 “耕地水库”和因农业资源总量增加可大量削减大化肥农药施用量,带动江河湖泊及近海水域的鱼类经济及生态利用,带动全国畜禽控制性优化养殖,带动城市 “海绵化”,带动水、土、气良性转化和国土空间空气质量改善,实现国民食物安全性、优质性,扮靓锦绣河山,留住蓝天白云,感受顺其自然、天人合一的美好,为“一带一路”的绿色发展实践作出历史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