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不平衡是主因,大豆进口占半壁江山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60193.5万吨,比上年增长2.1%。这意味着,我国粮食产量已实现自2004年以来的“十连增”。不过,粮食产量“十连增”的背后,我国粮食自给率却在降低,到2012年底,这一数字已跌至86%。

专家分析,粮食进口量增加主要是国内粮食结构性问题,其中大豆进口是主要因素。而伴随城镇化、消费升级及农产品加工的影响,都促使了粮食进口量增加。

可能成为最大小麦进口国

今年,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北方的部分地区特别是东北有关省份发生了严重的涝灾。不过,虽然伴随并不“风调雨顺”的气候,我国粮食产量依然实现了沉甸甸的“十连增”。

根据国家统计局11月29日发布的数据,今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再跨新的千亿斤目标达到60193.5万吨,比上年增长2.1%。

“这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也是一个高点,这个高点是在成本涨、灾情重的情况下取得的,来之不易。”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12月6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然而,作为一个粮食生产大国,中国同样也是一个粮食消费大国,粮食“十连增”的背后却掩饰不了“丰年缺粮”的现实。海关数据显示,近年来粮食进口数量逐年递增,其中2012年中国粮食贸易总金额为1757.7亿美元,其中进口1124.8亿美元。贸易逆差为491.9亿美元,同比扩大44.2%。

分项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进口玉米521万吨,增幅197%;进口小麦368.86万吨,增长195.37%;进口大米232万吨,增长305%。以上三种主粮的总进口量占当年国内粮食总量的1.9%。

继玉米在2011年进入“全面进口元年”后,中国对小麦的进口也不断增加。按照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13至2014年度,国内小麦进口总量将达650万吨,创下9个年度以来新高。可能在今年超越埃及,成为全球最大的小麦进口国。

进口增加主因是结构性问题

在韩长赋看来,粮食进口增加的根本原因,是我国粮食增产的幅度还不能够完全满足消费刚性增长的幅度。他解释,我国人口在绝对增长,城市化人口在快速增加,伴随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加上农产品加工的因素,都增加了国内对粮食需求。

仅以城市化为例,农村流向城市人口增加的粮食需求就不容小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显示,2013年农民工年人均粮食需求比农村居民高119.14公斤,比城镇居民高51.04公斤。而一个农民从农村融入城市,每天消费的粮食要增加20%左右。

在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产业与技术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张照新看来,我国粮食进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结构性问题。品种方面,我国粮食进口量最大的是大豆,这占据了粮食进口的半壁江山。在品质方面,部分优质麦专用面粉国内生产不了,需要从国外进口。

从贸易角度讲,韩长赋分析,由于价格因素,国际上一定时段粮食价格比国内低,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进口。他转而表示,我国进口的粮食总量并不多,去年谷物进口也就200多亿斤,占总产量的比例很小,今年1月至9月进口的数量也是下降的。

值得注意的是,从近年来中国粮食的进口数据来看,我国粮食自给率的降低已经是一个明显的趋势,到2012年底,这一数字已跌破90%。

张照新看来,总体上国内粮食需求也需利用两种资源、两种市场,而大豆是影响国内粮食自给率最大的问题,因此目前我国粮食安全不会出大问题。

“保口粮”仍是重中之重

中国粮食安全是有保障的,这也得到国际学术机构的认同。根据英国经济学人智库近日发布《全球食物安全指数报告》,中国在全球107个参评国家中位居第42位,列入“良好表现”一档,是为数不多的食物安全水平超越其社会富裕程度的国家之一。

张照新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介绍,国内对粮食安全观点也正在改变,从收购政策上主要针对口粮水稻和小麦就可看出。总体上,国家在粮食安全方面仍需“保水稻”,这是由于水稻国际贸易量较少,而国内消费量巨大,如果出大问题国际市场无法满足。

今年以来,中央高层频频提及粮食安全,显示对粮食安全问题的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深化农村改革的步子开始加快,尤其开始重视国内粮食安全问题。其中,12月3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毫不动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时亦表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保障粮食安全对中国来说是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

张照新说,上述高层表态,表明伴随国内农产品需求的刚性增长,中央层面对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视。在目前来看,国内需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提高重要农产品供给。(赵晓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