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向宏:转基因争议应当回归科学态度

南方都市报,2012-09-05

转基因产品一直是争议话题。作为一个企业的经营和投资者,我对任何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都是乐见其成的,广义上也可算一个“挺转派”。正因为如此,我对目前中国某些为转基因不遗余力造势的推手颇有微词,转基因代表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之一,而一些转基因推手却相当缺乏科学素养。

什么是科学素养?我认为,核心之一就是科学还原论的思维方法,即把一个貌似复杂的大课题条分缕析为一个个可以实证的子问题来解答。不采用还原论的思维,笼统地问转基因是否安全,就像笼统地问“做手术是否安全”、“坐飞机是否安全”一样。然而在大医院做手术可能会救命,在无牌小诊所做手术就可能送命。前提不限定,如何能有答案?

在转基因话题上至少可以问三个不同的“安全”问题:第一,转基因涉及到的一般理论和技术手段是否安全;第二,具体的转基因产品,用于特定目的的时候是否安全;第三,公众对转基因产品的担忧,是否本身构成社会安全问题。

现在那些“挺转派”,尤其是科普派,几乎全军覆没地陷在第一个问题中。他们反复解释什么是转基因,转基因采取了哪些技术手段,试图论证这些技术手段是安全的。这么一来,他们不但是问错了问题,而且给出的也是错误答案。事实是:第一个问题就没有必要回答,如果一定要回答,那答案只能是“不安全”。其实何止转基因,任何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都是不安全的。科学都是对知识现状的突破,技术都是对自然现状的改变,而变革一定意味着不安全。墨守成规什么都不做才最安全。人们探索转基因理论和技术,不是因为它们“安全”,恰恰是因为它们的“不安全”,因为冒险的代价有可能是极大的收益。某些挺转派摇唇鼓舌说转基因多么“安全”时,也不停下来想想,你们这样,岂不等于说转基因是毫无价值的?

人类一直是靠冒险来获取收益。与此同时,对于有风险的新技术,向来不是无条件地滥用,而要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整套保障安全的方法,摸索出一个相对安全的适用范围。这是一个非常严格地缩小前提、收紧条件、增加保障的过程。以坐飞机为例,100年前刚刚发明飞行器时,是人都可以自己造一个上天,当然掉下来摔死也就很频繁。今天的飞机则是经过长期实践打磨,每一个零部件都有严格生产标准,每一次飞行都执行严格的程序,这才能保障基本安全。推广转基因产品,不能例外于这个严格的试错过程。有些挺转派盲目鼓吹说美国人已经吃了十几年的转基因产品,却避而不谈每项转基因产品在上市前都要经过严格的食品安全审查和环境评测,上市后也可能被继续跟踪调查。在每一项被批准上市的“安全”转基因产品背后,可能有几项甚至几十项被淘汰掉的“不安全”转基因产品。

想说服公众接受转基因,最好的做法不是笼统地为“转基因”这个名词大做形象广告,而是把每一项转基因产品单独提出来,向公众坦诚介绍,它都经过了哪些严格安全的保障审查。我这里强调“单独”,是因为这些安全保障之间并不能互相替代。转基因产品甲安全,乙不一定安全;甲做饲料安全,做食品不一定安全;甲在美国做饲料安全,在中国做饲料不一定安全。抛开笼统的“转基因是否安全”争议,沉下心来,一个产品一个产品,就事论事,逐一严格进行安全审查,这才是科学的态度,也应该更容易让公众接受。

最后谈谈正确对待公众疑虑。公众疑虑如果导致恐慌,即使恐慌原因是虚假的,也会造成真实的损失,所以电影院里要严禁咋呼“失火”。为了避免造成公众恐慌,有时不能轻率地用“科学”的东西强行替代公众普遍接受的东西。这样做貌似不科学,其实是在用更加科学的方式来理解和处理人类的集体行为。推广转基因,必须遵循此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