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让农民的致富路更宽

与生活在车水马龙的繁华都市里,有工作、有楼房、有汽车的城里人相比,大多数农民的生活和资产就简单透明了许多,尤其是对于有地的农民,从年头到年尾主要的“工作”就是跟地打交道,种地卖粮是他们供孩子上学、养家糊口为数不多的“来钱道”。一般家里只有一栋农房、不大的菜园子,还养着不多的家禽和用于务农的牲畜。春天忙着选种翻地播种、夏天要精心打理施肥除草,秋天要忙着收割粮食,直到把粮卖给粮库才能见到一年的辛苦钱。农民种粮食靠天吃饭的生活延续了多年,很多农民都能够自给自足,安于现状已成为了习惯。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城镇化建设速度加快,农村安逸的“平衡”现状被打破。为了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一些农民走出农村去城市务工,凭着辛苦的劳动付出,农民工在城市建设和一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开辟了新的“来钱道”。虽算不上富裕,但比起在农村,生活有了明显的变化。尤其是让孩子在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让越来越多的农民为了孩子,走出农村加入到农民工的群体。经过多年的自主选择和动态流动,农民在思想观念、生产观念、生活观念上都发生了变化,农村劳动者在务农和务工的选择中,达到了一个新的动态“平衡”。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更是高度重视“三农”的发展,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三农”。党和政府积极主导了一系列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通过存量及增量改革建立和完善了服务“三农”的金融体系。经过长时间实践证明,农村金融改革在金融支持和服务新农村建设、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实现农民持续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在国家加快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响应国家政策,选择返乡创业。通过资金的投入,创造和运用新技术,培育更多的新主体、新产品,来增加市场动力、活力和竞争力,推动农村经济良性发展。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金融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对农民而言,“种得好、养得好”是优势,“卖得好”是短板。种得好是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基础,卖得好是实现价值、延伸价值链的关键。首先,不断创新的农村金融产品可以为农民“种得好、养得好”提供支持。无论种植还是养殖项目,从起步到落地从事生产经营,再到得到优质满意的农(副)产品,持续的资金供给和投入必不可少。资金从哪里来?在自有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更多的还是靠银行融资。如何实现融资?过去,农民的土地农房、活体畜禽、林权等都不能抵押。

如今,为了发展农村生产力、优化土地要素配置,让农民有更多的权能,国家创新实施土地“三权分置”改革,探索推进集体权能改革试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农民的存在感明显增强。同时,国家持续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和加大对涉农金融机构的改革力度,批准同意在全国开展“两权”抵押贷款试点。活体畜禽抵押贷款、林权抵押贷款等农村金融产品创新也在加快实践,这一系列举措都为农民融资提供了便利。笔者相信,“两权”抵押贷款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也只是时间问题,试点之后,将全面盘活农村沉睡的集体土地,让农民的不动产真正流转起来并实现融资功能。同时,“家财万贯,带毛不算”的说法,也将随着畜禽防疫、养殖保险体系及种类的完善被彻底颠覆,同样具备融资功能。

其次,金融服务创新在“卖得好”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当前,国家粮食收储制度改革,健康性消费支出及绿色有机食品需求显著上升,对“卖得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互联网+”正在加快改变传统产品营销模式和消费支付方式。农民单打独斗、在家坐等、将粮食卖给国家的做法将会成为“过去式”。为此,国家鼓励大力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能人和农民工到农村创业就业,发挥农民土地和农村纯天然资源的优势,创新培育和树立“三农”大品牌。除了产品和品牌,“卖得好”还要建立丰富的现代营销渠道,运用互联网、拍卖、众筹等现代营销手段和银行卡、移动支付等非现金支付方式,实现“卖得好”。在这个过程中,不管是线上营销、还是线下实体销售网络的搭建,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及现代化支付手段等金融服务的跟进。例如,金融支持互联网人才的创业就业、涉农科技企业创新和物流仓储资金支持、非现金结算类服务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