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发展故事:农民遇上副教授
一位大山里的农民碰到一位大都市的副教授,能做点什么?彭云禄是土生土长的重庆垫江县农民,他在自己的东印农场万亩茶园里,遇见了来自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的副教授高峻,一个发展生态农业的故事由此发生。
茶树下种菇,农民与副教授一拍即合
从垫江县城出发,驱车朝东北方向,10多公里平坦柏油路加10多公里上山的坑洼路,就到了东印农场。“要是你换个时间来看,金灿灿一片的茶皇菇,那才壮观。”东印农场负责人彭云禄介绍,他们发展生态立体循环农业,主打的第一个产物是茶皇菇。
2005年,老彭承包了东印农场万亩千年茶山,当时农场大多数茶树老化,制茶机器损毁过时,有经验的茶工寥寥无几。经过几年改造,茶园全面恢复。“赚钱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要守住祖宗留下来的这片土地。”彭云禄说,如果靠化肥、农药、色素、添加剂等产茶,也许经济效益上去了,但东印农场的生态效益可能就下来了。
东印农场位于北纬30°的明月山山脉,重庆垫江、梁平,四川大竹三县交界处的无人区,海拔800—1100米,长年云雾缭绕,茶林共生,霜浸雪润。东印茶始于唐朝初年,由三华山寺庙、东印寺高僧试种成功,历代种茶济世,后成为贡茶。
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副教授高峻,自2005年开始从事食用菌在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中的纽带作用研究。通过多年的摸索,农业基地的土壤品质,成为他的研究成果落地的重要一环。
“为找到优质的土壤来验证生态栽培研究成果,我走了不少地方。”高峻说,两年前,他来到重庆东印农场,遇见了彭云禄,双方一拍即合。为此,东印农场试种了300亩茶皇菇。虽然知道菇类都是室内设施栽培,但彭云禄还是毫不质疑,从山顶开辟一条泉水管道,直接引入茶园灌溉,然后在茶树之下,埋下了茶皇菇菌包。高峻说,通过为食用菌营造天然野生的生态环境,加上东印农场优质土壤的培育,整个生长过程回归自然。
如今,茶皇菇已出产两季,它色泽艳丽,体态优美、气味醇香,质地脆嫩、口感细腻,是一种难得的食用菌和药用菌。
高峻还计划着把大球杆菇等30多个菌类品种引进东印农场,但上山的10多公里路依然坑洼曲折,让老彭很是牵挂。
“虫草鸡”来了,立体循环呵护茶山原生态
树枝头,岩壁上,冷不丁扑棱棱飞出几只鸡,它们不是野鸡,而是“虫草鸡”。东印农场这些鸡不是吃补品虫草的鸡,而是靠吃茶园及周边环境中的虫和草,以及部分生态食用菌长大的鸡。
如今,东印农场所养鸡、鸭、鹅上万只。不同的是,这些鸡鸭鹅全部放养,且还能“享受”生态食用菌。彭云禄介绍,为了让这些鸡鸭鹅适应茶园生态环境,将茶叶和玉米粉碎后,再适当添加生态食用菌菌粉做成颗粒饲料喂养,还饮用专门为它们熬制的茶水,久而久之,鸡鸭鹅们不光吃虫子,也吃茶叶。
高峻表示,养鸡鸭鹅不仅仅是为了增收。一般传统茶山生产单一,久而久之对生态环境形成负面影响。这里严格按照每亩10—15只的数量放养鸡鸭鹅,目的是形成生态立体循环,维持茶山原生态。他举例说,鸡鸭鹅的粪便形成肥料,在一定程度上为茶树生长提供了所需养分,再配合相关措施,不依靠化肥也能保证产量。而鸡鸭鹅吃虫子,茶园就不再用农药杀虫了。
不光是菇、鸡鸭鹅和茶树相互提供养分,农场茶园还有一群一群的蜜蜂嗡嗡唱着,飞来飞去……经过长时间的摸索实践,东印农场形成一条较为完整的立体生态循环链。
鹅是“警卫员”,不但能驱赶黄鼠狼,有了它们,连蛇和老鼠也都躲得远远的。空中对鸡群虎视眈眈的老鹰,鹅也是严密监控,一旦老鹰出现,大白鹅立即高声报警,鸡鸭会立即钻进茶树丛。蜜蜂则是“环境卫士”,帮助监测茶园及周边环境是否安全。任何与蜜蜂生活有关的植物、水、尘埃,甚至空气中的污染物,都会被带入蜂巢,这就给环境取样分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同时,安全的蜂蜜又成了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载体。
目前,东印农场的茶叶、鸡鸭鹅,以及蜂蜜等农产品虽然供不应求,但摆在彭云禄面前依然有很多问题。比如,茶场坚持不用化肥农药,经济价值最高的明前茶,每年只能采一次,而其他茶场则可以采多次。自己的茶叶品质虽然很高,但在市场上又没有完全得到认可,价格较之其他品牌茶叶没有优势。因此,茶叶成本偏高,只能订单式生产。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