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黑龙江垦区大豆产量下降42%
2013年,按照黑龙江农垦总局党委“强工、兴城、优农”统筹发展方针,垦区上下采取有力措施,克服了春季低温冷湿播期拖后、夏季寡照多雨、秋季洪涝严重等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全面完成了粮食生产任务。在种植结构的优化调整、后期的有利气象条件、充足的资金投入、有效的政策措施、科学的田间管理和不断进步的农业科技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垦区粮食生产连续第十年夺得大丰收,总产达到424.2亿斤,比上年增长0.7%,产量占全省的35.3%,预计商品粮达到400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市场粮食价格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垦区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保持了持续增长的势头
据对垦区113个农场、18648个样本地块的104596个样本的实割实测抽样调查,经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认定,2013年垦区粮食总产量为424.2亿斤,比上年增加3.2亿斤,增长0.7%。分作物粮食产量与上年比呈“两增三减”趋势,即:水稻产量277.1亿斤,增加3.1亿斤,增长1.1%;玉米产量131.3亿斤,增加14.0亿斤,增长 11.9%;小麦产量1.1亿斤,减少3.1亿斤,下降73.6%;大豆产量12.4亿斤,减少9.0亿斤,下降42.0%;其他粮食作物产量2.3亿斤,减少1.8亿斤,下降43.8%。
(一)调整种植结构,扩大高产作物面积,是垦区今年粮食增产的最重要因素。2013年垦区农业生产按照“两扩、两增、两稳、两提、一强化”的原则,继续扩大水稻和玉米的种植面积,水稻增加28万亩,玉米增加54.6万亩,两作物占粮食种植面积的比重为87.7%,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小麦减少37.3万亩,大豆减少47.5万亩,两作物比重比上年下降2个百分点。经测算,由于今年粮食播种面积的增加和种植结构的调整,垦区直接增产粮食 3.9亿斤。
(二)不利天气接续发生,多数作物单产水平下降,影响了垦区今年粮食增产的幅度。据粮食实割实测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今年,受多重自然灾害特别是洪涝灾害的影响,垦区的主要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出现“一增四降”的局面,即:玉米亩产982.3斤,比上年增加67.1斤,增长7.3%;水稻亩产1178.9斤,比上年减少1.1 斤,下降0.1%,小麦亩产746.4斤,比上年减少64.3斤,下降7.9%;大豆亩产290.5斤,比上年减少160.1斤,下降35.5%;薯类 (折粮)亩产301.5斤,比上年减少614.1斤,下降67.1%。由于单产水平普遍下降,对垦区粮食总产量的提高有较大影响。经测算,由于今年粮食作物单产水平的影响,垦区减产粮食0.7亿斤。
二、垦区各级生产和抗灾措施得力,为丰收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惠农政策得到切实落实,职工种粮意愿和投入能力进一步增强。2013年垦区积极争取和严格执行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全年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四补贴”资金规模达到35亿元,调动了职工种粮的积极性,使今年粮食种植面积达到4205.1万亩,比上年增加 8.4万亩,是垦区历史上种植面积最多的一年,为粮食增产奠定了基础。
(二)机械装备更新力度加大,农业生产水平总体提高。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垦区农机更新总投入达到35亿元,比上年增长9.3%。更新各类农机具5万台套,引进大马力机械883台,水田新增大型拖拉机4300台,高性能插秧机2080台,卫星定位自动导航设备310台套,现代农机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率提升到9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特别是针对洪涝灾害,引进全喂式履带收获机4000台,收获机防陷半履带880台,为今年垦区在严重的秋涝形势下将丰产的粮食颗粒归仓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后期气象条件较好,有利于作物成熟和收获。据垦区气象站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到10月上旬平均降水65.3mm,比常年同期少 10mm,日照280小时,接近常年同期。9月份平均气温13.8℃,比常年同期高0.5℃;10月上旬平均气温8.4℃,比常年同期高0.6℃。总体来看,9月份以来,垦区降水偏少,气温偏高,对农作物的成熟和收获比较有利。
(四)增产抗灾措施针对性强,粮食生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今年垦区以集成完善和推广应用农业“十大”栽培模式、农业农机“十大”新技术为重点,面对自然灾害,垦区农业生产以增积温、抗旱涝、防病虫、提品质、保增产为重点,全面加强大田管理工作,高标准开展整场整建制高产创建试点1个,整管理区高产创建试点5个,万亩示范片共计117个。落实东北秋粮综合施肥促早熟补助政策,以飞机航化和地面机械作业为主,对农作物喷施了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加快作物生育进程,促进安全成熟。农业新技术在粮食生产中的大范围应用,极大促进了垦区粮食的稳产高产。
(香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