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油杂19绿色高产高效综合技术实现油菜产油量翻番

5月13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会同农业部种植业司在湖南省沅江市举办了油菜全产业链绿色高产高效模式攻关现场观摩会。通过集成覆盖产前、产中、产后的9项关键技术,建立了从田间到舌尖的油菜全产业链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模式,实现了油菜产业增产增收,促进了菜油加工产品提质增效,为油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以中国工程院院士官春云为组长的专家组测产结果显示,示范区“中油杂19”平均亩产186.98公斤,比对照增产63.56%;菌核病发生率比对照降低51.34%;平均亩产油量比对照高40公斤,增幅达100.6%。
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刘天金、湖南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黄其萍、湖南省科技厅常务副厅长杨治平、湖南省农科院院长邹学校、沅江市市长谢君毅以及湖南农业大学官春云院士、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所长廖伯寿、麻类研究所所长陈万权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中国农科院副院长王汉中主持会议。
陈萌山指出,油菜全产业链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模式实现了提质、增效、增产、降本和绿色的有机结合,为增加优质健康食用油供给、提升油菜产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成效十分显著。一是高油高产机械化油菜新品种培育推广、油菜全程机械化技术、油菜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技术、高品质浓香菜籽油产地绿色高效加工技术等多项核心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二是油菜绿色高产高效模式的研究集成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了“油稻”“油菜-玉米”“棉油”等轮作技术新模式,满足了不同区域的油菜生产需要;三是示范推广效益逐步显现,大面积示范点油菜生产成本从传统的每公斤超过5元逐步下降到1.6元,国际竞争力显著提升。此外,全程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缓释肥、生长调控技术、生物农药、无人机田管、秸秆腐熟、油菜绿色高效高值化加工技术等新技术有效减少了农药化肥使用量,促进了油菜的绿色发展。
陈萌山就进一步提升油菜高产高效模式研究集成示范提出了5点要求。一是要加强建设长江流域双低优质油菜保护区技术创新和技术集成推广的顶层设计,提升油菜产业国际竞争力。针对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不同生态类型涵盖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集成方案,实现绿色发展。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协同创新,通过开展多层次集成创新,实现跨学科深度融合,将国内外最新创新成果集成落地、推广示范,形成一流的技术模式,支撑产业市场竞争力。三要继续强化示范推广,在点上创造可复制的模式,面上形成覆盖全国的推广体系,做到点面结合。四要加强政策研究,研究新形势下的市场需求、技术需求和发展方向,努力推动政府在油菜技术研发、产业开发、消费拓展、培育生产经营主体、推进社会化服务、发展保险、金融服务等方面完善政策,推进油菜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油菜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油料作物,所产菜籽油占国产食用植物油的半壁江山,且菜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在大宗食用油中最高,Ω-3不饱和脂肪酸和Ω-6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最接近人体需要的比例,优于橄榄油,被营养学家认定为最健康大宗食用油。因此,油菜在国家食用油供给安全、食用安全中居于核心地位。然而,当前油菜产业却面临农村劳动力短缺、生产成本上涨、进口油料冲击等一系列严峻挑战。
技术总负责人、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王汉中介绍,为破解油菜产业发展的系列瓶颈,提升油菜产业竞争力,中国农科院于2012年启动了科技创新工程“油菜优质高产高效综合技术集成与模式攻关”协同创新项目,由油料所牵头,联合全国多家优势单位开展协同攻关,通过对高产高油多抗机械化新品种、联合机械播种技术、机播机收适度管理技术、缓控释全营养一次施肥技术、油菜新型植保技术、油菜无人机田间高效管理技术、油菜新型化学干燥技术、油菜联合收获技术、油菜绿色高效高值化加工技术进行集成和熟化,逐步建立起油菜全产业链绿色高产高效生产技术体系。本次示范种植品种是油料所聚合了高产、高含油量、抗倒、抗病和抗裂角等优异性状于一体的“中油杂19” 等油菜新品种,其区试含油量高达50%,是迄今长江流域油菜主产区审定品种中含油量最高的,还具有“双低”品质优异的特点。企业一方面愿意加价收购菜籽,增加了农民收入;另一方面,通过使用油料所研发的高品质浓香菜籽油7D产地绿色高效高值化加工技术与装备,大幅度提高了企业利润。
中国农科院科技创新工程和绿色增产增效模式创建的有关首席专家和科技骨干、全国各油菜主产县(市)农业局有关负责人、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有关岗位科学家和综合试验站站长、麻类所、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有关专家、湖南省沅江市以及有关乡镇农业主管部门负责人、相关企业代表共计260余人参加了会议。(通讯员 余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