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支撑为动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北京市农业生产走的是“高端、高效、高辐射”的发展之路。为什么要走这样的“三高”之路?这是由北京农业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北京人均耕地面积和人均水资源仅为全国人均的13%和6.4%,农业自然资源约束十分突出,不依靠科技没有出路。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依托25家中央在京农业科研单位、11个国家重点农业实验室、44家市级农业科研单位、2万人的农业科研队伍,北京农业扬科技之长、避资源之短,“洗”出一手好“牌”、把握一张“王牌”、打成一局“胜牌”。

2010年8月16日,科技部与北京市政府举行了共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签约仪式,通过5至10年时间,将共同合作把农业科技城打造成全国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现代农业产业链创业服务中心,为全国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技术引领和服务支撑,引进国内外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在科技城建立总部研发机构,打造总部企业密集的产业经济中心,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自2010年以来,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加快建设,高端服务、总部经济研发、产业链创业和先导示范等功能逐步发挥,创制了世界首个水稻全基因组芯片,测序世界首张西瓜全基因组图谱,一些产品还打破了国外长期垄断我国高端品种的格局。目前,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在促进首都现代农业发展和民生改善,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生态环境的提升和改善等方面正在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由于北京已初步成为全国种业的科技创新中心、种业交易及信息交流中心以及种子企业聚集中心,在引领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因此,“种业之都”是体现北京科技水平的又一重要概念。近年来,“种业之都”建设稳步推进,北京品牌高产优质玉米新品种向全国推广约7500万亩,占全国市场的18%;“京红”、“京粉”系列成为全国最大的自主创新蛋种鸡品种,占全国市场的50%,种鸡规模世界第一;培育了“中蔬”、“京研”等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种业品牌;全球种业10巨头有8家在京设立研发或分支机构,全国种业前10强北京占有4家;2012年北京种业销售额达102.77亿元,比2010年增长71.3%,销往外地收入占60%。目前,北京初步确立了全国种业科技创新中心、企业聚集中心、交易交流中心和种业发展综合服务平台“三中心一平台”地位。

自“十二五”以来,通过持续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北京农业技术合同成交额累计达到148.9亿元,是“十一五”期间的近2倍;北京农业科技贡献率已达到69%,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6个百分点,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