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踟蹰不前,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却高歌猛进

5月5日,科技日报头版刊登的一篇文章《全球转基因种植面积20年增110倍》在网络上引起广泛关注,主要内容来自于一份由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发布的《2016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报告。



“2016年,有26个国家种植了1.851亿公顷转基因作物,其中19个为发展中国家,7个为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种植面积占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1.851亿公顷)的54%,而发达国家的种植面积占46%。”就在同日,在“农作物生物育种产业化高层研讨会•2017”上,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 主席Paul Teng博士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说。


图片截取自Paul Teng演讲PPT

转基因作物,让一些人担忧,又令一些人喜欢。尽管商业化争议不断,但是其种植面积却在持续增长,甚至2016年到达了巅峰。无论人们是否接受,转基因都成为了一个无法忽视的存在。


争议中仍在前行


虽然,在网络上,转基因的争议随处可见,但放眼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的速度仍非常快速,甚至被专家认为,是以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在大步前进。
对于转基因作物来说,2016年是极其重要的一年。


图片截取自Paul Teng演讲PPT

“2016年,诺贝尔奖获得者们第一次发表了一项声明,支持生物技术,谴责以吹毛求疵的姿态反对这项技术和黄金大米的批评者。” Paul Teng说。


Paul Teng

与此同时,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国际食物与政策研究所、20国集团以及可持续农业2030议程指导下的其它类似机构均表示,将用16年或者更短的时间解决饥饿和营养问题。

“更重要的是,美国国家科学、工程和医学院发表了一份针对1996年以来有关转基因作物的900项研究的综述,发现转基因作物和传统作物在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带来的风险方面没有区别。”Paul Teng说,迄今20多年来,转基因作物在安全使用和消费方面没有瑕疵记录。

商业化成绩突出,更令转基因的支持者振奋。

据《2016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报告统计,转基因作物商业化21年之后的2016年,26个国家种植了1.851亿公顷转基因作物,比2015年的1.797亿公顷增加了540万公顷,即增加了3%,除2015年以外,这是第20个增长年份。

不仅如此,上市的转基因作物还扩展到了更多的品种。

“2016年,转基因作物扩展到了四大作物(玉米、大豆、棉花和油菜)以外,这些转基因作物包括已经上市的甜菜、木瓜、茄子和马铃薯,以及2017年将要上市的苹果。” Paul Teng说。


图片截取自Paul Teng演讲PPT

另外,据介绍,公共研究机构进行的包括水稻、香蕉、马铃薯、小麦、鹰嘴豆、木豆、芥菜和甘蔗在内的研究已经进入评估晚期。

“值得注意的是,新转基因作物及性状正在进行田间试验。这包括作为主粮的作物及性状,例如:正在菲律宾和孟加拉进行试验的富含β-胡萝卜素的黄金大米,乌干达的抗束顶病毒转基因香蕉。” 在Paul Teng看来,产品线中的新转基因作物及性状将更为丰富、更有营养。

也就是说,在不远的未来,这些转基因作物就有能进入一些国家的食品市场。


中国产业化踟蹰不前


面对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高歌猛进,中国情形如何呢?

“2016年一些国家减少了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例如:中国因大量棉花储备以及印度因棉花价格走低而减少了棉花种植面积,中国也因对转基因作物的负面看法减少了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Paul Teng说。

在中国的业内专家看来,中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确踟蹰不前。


朱桢

“在转基因科学研发方面,我国已前后投入了200多亿,有了一些过硬的技术和产品,然而目前因为种种原因,绝大部分产品还不能推向社会。”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朱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产业化难”,仍然是横亘在中国转基因科研工作者和相关企业面前的一座大山。



“目前,我国批准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只有棉花和抗病毒番木瓜。” 农业部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办公室处长张宪法告诉记者。

其他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可能就没有那么顺利。

比如,农业部对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和“Bt汕优63”转抗虫基因的水稻进行了转基因生产应用安全证书批准,但至今未批准种植。


张宪法

“我国转基因抗虫水稻安全评价非常严格,严于国际指标,这个评价过程长达11年之久,食用安全评价增加了大鼠三代繁殖试验和水稻重金属分析等指标。”张宪法说。

尽管我国安全评价严于国际标准,但一些作物产业化仍旧未能实现,面临窘境的还有:改变花色矮牵牛、抗病甜椒、延熟抗病番茄。

“这三样虽然批准了转基因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但是已经失效。” 张宪法说。


创新改变游戏规则


“对于未来,随着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商业化进入第三个十年,创新将改变游戏规则,使新的转基因作物和性状产生革命性发展。”Paul Teng说。

转基因作物商业化21年来,其发展已进入到第三代。21年间,伴随着技术创新,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益。

据《2016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报告统计,第一代转基因作物的目标是输入耐除草剂、抗虫和抗病毒等性状,使农民和粮食种植者在1996年至2015年间获得5.74亿吨作物的经济收益,价值达1678亿美元。

第二代转基因作物包括了上述性状与抗旱性状的复合,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问题。抗虫/耐除草剂大豆(Intacta™)在2003年-2015年的应用带来了24亿美元的经济效益,抗玉米根虫复合性状在2013年-2015年的应用带来了126亿美元的明显经济效益。


图片截取自Paul Teng演讲PPT

“质量和成分得以改良的输出性状是第三代转基因作物的特点,这一代转基因作物满足了消费者的偏好和营养。” Paul Teng说。

这些性状包括提高人类和动物健康的各种大豆产品(Ω-3脂肪酸、高油酸、低肌醇六磷酸和高硬脂酸),改良淀粉/糖 (马铃薯),低木质素(苜蓿),已经上市的防褐变马铃薯,预计将于2017年在美国上市的防褐变苹果,以及处于开发晚期的主粮作物中的β-胡萝卜素和铁蛋白。

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已经成功地进行了Innate™马铃薯系列产品的商业化,种植了2500公顷马铃薯和70000棵防褐变苹果树。

“令人鼓舞的前景是技术与有利政策的结合能够使粮食产量翻番。” PaulTeng对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前景乐观。

同时,Paul Teng认为,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应用转基因作物尤其重要,但苛刻的监管是限制其应用的主要因素,这会导致失去利用转基因作物解决粮食、饲料和纤维安全问题的时机。

对此,朱桢坦言,中国虽然产业化滞后,但我国在转基因研发方面已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部分“领跑”,在世界各国以转基因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竞技中,中国必须积极参与并引领其发展。


(注:文中图片除注明外均由王友华拍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