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曾经“反转”道歉 林纳斯呼吁中国科学家采取行动
“在中国,科学家群体对于转基因的问题讲得不够清楚。我希望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的科学家们能从专家的角度,在转基因安全性方面,做出更明确的说明,让中国的老百姓理解科学的观点。”5月9日,英国科普作家、环保活动积极人士马克·林纳斯(Mark Lynas)在中国生物工程协会举办的媒体交流会上表示。
作为一个科普作家,林纳斯长期关注气候变化等议题,2008年出版《六度的改变:一颗越来越热星球的未来》(Six Degrees: Our Future on a Hotter Planet),畅销欧美。此书获得当年英国皇家学会年度最佳科学图书奖。
但林纳斯更广为人知的是,2013年他曾在牛津农业会议上发表演讲,为自己“妖魔化”转基因作物的行为公开道歉。在会上,他肯定了转基因作物不仅安全可食,同时可以帮助满足全球日益增长人口的食物需求。
言论一出,一片哗然。
从“反转”到“挺转”
林纳斯曾是一个激进的环保主义者。1996年末,第一批转基因玉米和大豆从美国运到欧洲,也拉开了欧洲“反转”运动的序幕。彼时起至2000年,林纳斯活跃在英国最早期的“反转”团体中,组织了反对孟山都(全球转基因种子主要生产商)的行动,并愤怒地参与摧毁了一些转基因作物试验田。
“2008年,英国皇家学会授予了我年度最佳科学图书奖。三天后,我在《卫报》上发表了一篇反对转基因的文章,当时收到了很多读者评论指责我不尊重科学。”林纳斯告诉财新记者,对他而言,这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反差,前脚刚得到了科学类的文学奖,后脚却被认为“反科学”。
由于文章观点缺乏学术研究支撑,甚至引来读者嘲讽林纳斯是为了“反大公司”而“反转”——“你反对转基因是因为大公司在销售(转基因产品),所以你也反对轮胎吗?它们也是大公司销售的产品。”
此后,林纳斯决定“闭嘴”,“恶补”评价转基因技术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了解到转基因作为一种高效而精准的育种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他表示,通过和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们一起工作,得以亲眼见证转基因技术如何改善贫苦农民的生活状况。他遂而激烈否定过去,为转基因技术“辟谣”,称“反转运动是我曾参加过的最成功的运动,但实际上,这是一场反科学的运动!我发起反转运动完全是处于无知。”
“自2013年起,我花了很多时间在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发展中国家考察、旅行。坦桑尼亚等东非地区,正在经历着严重的干旱,摧毁着小农们的收成,加剧了粮食不安全的状况。而同时,我也看到了坦桑尼亚有耐旱特性的转基因玉米。”林纳斯担心,如果当地“反转”人士最终胜利,会导致农民失去这种节水型转基因玉米的种植机会。
日前,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董事会主席邓炳祥(Paul Teng)在《2016年全球生物技术/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态势》报告(下称“报告”)发布会上表示,根据ISAAA估算,转基因作物造福了1800万的小农户,帮助其家庭提高了收入水平,总收益人数超过6500万人。
转基因作物在欧洲
“反转人士说欧洲人不吃转基因是完全没有根据的。”林纳斯指出。
报告显示,2016年,西班牙、葡萄牙、捷克共和国和斯洛伐克四个欧洲国家种植了13.6万公顷的转基因玉米,较2015年增加17%,反映出欧盟对于抗虫玉米的需求。
尽管欧盟种植的转基因作物远低于美国、巴西等转基因大国,但是在欧洲食品和饲料市场上流通着大量的进口转基因产品,包括玉米、大豆、油菜等。
但是,欧洲对转基因技术的态度一直不明朗,欧盟委员会官网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61%的欧盟居民不认同“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相信“转基因食品对经济有贡献”的居民,不足三分之一。
欧盟是对转基因作物及其产品管理最为严格的地区之一。欧盟委员会官网显示,成员国的转基因作物种植、食品或饲料等产品市场流通申请,统一由欧盟食品安全局(ESFA)负责审批。
以转基因食品为例,在提交进入欧盟成员国市场的申请后,ESFA会进行风险评估,再交由欧盟委员会起草决议,并组织成员国的科研专家委员会研讨。如果鉴定是正面评价,欧盟批准通过。成员国可以进而采取风险管理决策程序,在健康和环境风险的基础上,决定是否使用该食品。
欧盟不同成员国间,对于转基因技术的态度存在分歧。美国《科学》杂志(Science)网站曾报道,比如西班牙、英国,希望更多的转基因作物进入欧洲市场。但是德国、法国和奥地利政府,即使ESFA审批通过了一些转基因产品的安全性,他们仍然想要将其拒至国门之外。
2014年12月,欧盟委员会发布声明“将转基因作物种植权下放”,一致同意在成员国境内限制或禁止转基因作物栽培,无须依据欧盟风险评估结论,最终决定权交由具体成员国。
“就英国而言,英国政府是支持转基因技术的,希望农民有机会种植转基因作物。很有可能在英国退出欧盟后,监管方面的规定会有一定程度的放松。”林纳斯同时表示,这并不容易实现,因为英国“脱欧”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在很多领域,英国还必须和欧盟的法规保持一致,才能维持双方的贸易关系。
“对农业生物技术的科学态度,在欧洲依然存在着挑战。”林纳斯对财新记者说。
呼吁中国科学家发表统一声明
在中国,虽然近来中国政府在转基因作物产业化上,释放出一些积极信号,但推行起来,仍面临着很大的阻力。舆论环境对于转基因这一“撕裂话题”,一直无法回到科学的基本面上取得社会共识。
2016年12月,黑龙江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通过了新修订的《黑龙江省食品安全条例》,自2017年5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规定,“本省行政区域内依法禁止种植转基因玉米、水稻、大豆等粮食作物。”中国主要“粮仓”立法禁止转基因粮食作物种植,围绕转基因食品的争议和冲突,再次浮上水面。
林纳斯再三呼吁,由中科院等科学机构统一意见,发表明确的声明,为媒体、大众、政策决策者接受转基因产品提供指导性意见。这或成为解决当前僵局的突破口。
早在2013年,一次转基因食品的科普推广中,中科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启发曾透露,61名两院院士联名上书国家领导人,请求尽快推进转基因水稻产业化。但这些科学界泰斗们并没有寻求公众的支持,时至今日,源自院士群体的权威解释也未能彻底消除人们的紧张。
一方面,中国政府设立重大专项,支持转基因方面的研发。一方面,转基因作物商业化步调缓慢。许多科学家认为,这已经影响到转基因的研发。
会上,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张春义表示,在作物转基因技术领域,中国在很多方面都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例如华恢1号、Bt汕优63转基因抗虫水稻和转基因植酸酶玉米,都曾于2009年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农业转基因作物的安全证书。“如果未来产业化政策进一步明朗的话,我相信大家会看到更多优秀的成果涌现出来。”
林纳斯认为,中国的现状是,科学家在实验室内从事转基因技术研究,但是这些成果没能在农民的大田里得到推广应用。这种现状会打击年轻科学家从事转基因研究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