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不问美景只盼丰收 瘦西湖边的麦田守望者

图为科技辅助人员刘业宇在为小麦去雄。

本报记者王澎文/图

清明已过,春花烂漫好时节,烟花三月下扬州。在瘦西湖景区泛舟游玩的市民和游客们,完全沉浸在扬州春日的和煦阳光之下。扬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却没有闲暇时间去享受身边的盎然春意。“现在正是小麦杂交授粉的关键时期,院里绝大部分研究人员和科技辅助人员现在都在实验田里呢!”记者跟随扬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小麦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陆成彬,驱车从紧邻瘦西湖景区的扬州市农科院来到十几公里外的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扬州农科院和里下河农科所其实是一个单位,里下河农科所是一部分试验田和实验室的所在地。”

连片的油菜花盛开正旺,浓绿的麦浪随风起伏,里下河研究所试验田里的浓浓春色不输瘦西湖。“针对北方麦区选育小麦品种时,要看重耐旱、耐盐碱等性状,而在南方麦区,就要考虑高温高湿环境对于麦子的影响。”试验田里的一块麦田上,每隔两三米就架着一条喷水带,而这片区域的泥土明显比其他地块要湿,陆成彬告诉记者,“这些喷水带为了增加田间湿度,每天都会定时喷水,创造高温高湿的不利环境,从而筛选抗逆性更强的品种。”

随风摆动的麦浪此起彼伏,每块小麦试验田里都有三五个身影时隐时现,有的在人工除草,有的在喷施除草剂,有的在观察记录,还有几个蹲在一穗穗新绿的麦穗面前用剪刀和镊子在做着什么。“他们在进行人工去雄。”助理研究员胡文静解答了记者的疑问,“小麦是自花授粉作物,人工去雄后才能进行杂交育种。”

虽然正值春季,天气并没有夏季那般炎热,但麦田中的温度已接近30℃,几位在麦田中进行去雄工作的研究员虽然带着遮阳帽但却早已汗流浃背。“去雄,首先要选择完整的、发育良好的麦穗做母本,然后用剪刀整穗,减掉顶部和底部发育不好的小穗,保留8到10个发育健壮的小穗,用镊子拔掉每个小穗中间的小花,再用剪刀剪掉麦芒和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外颖。”正在田间去雄的科技辅助人员寿路路一边熟练地操作一边为记者介绍人工去雄的各个环节,“下一步,就是用镊子将花中的雄蕊夹出来,每个小穗都有3粒雄蕊,一定要全部剔除干净才行。最后再套上纸袋,防止其他植株上的花粉飘落到母本上。”刚刚接触人工去雄工作的科技辅助人员往往一次只能夹出一粒雄蕊,而寿路路手法熟练,下手“稳、准、狠”,每次都可以用镊子将3粒雄蕊一齐夹出来。

像寿路路和胡文静这样熟练的科研人员,为一个麦穗去雄一般需要4分钟左右,而刚接触去雄工作的研究人员至少需要五六分钟才能完成一个麦穗。胡文静告诉记者:“根据实验需求不同,每位科研人员需要进行几百甚至上千株小麦杂交实验,工作量可想而知。”

在里下河农科所的实验楼的很多实验室里,都可以看到铝制架子上面挂着一根根面条。“四层是小麦品质检测实验室,这些面条是研究人员自己做的,用来检测小麦品质。”陆成彬告诉记者,“当前,小麦产量已经可以基本满足需求,提升品质成为品种选育的关键之一。”

培育一个好品种,少则六七年,多则十几年,因此,根据未来市场需求而进行育种目标的前瞻性预判非常重要。“小麦育种一定要有前瞻性。早在10年前,甚至更早,我们就判断小麦迟播会成为趋势。”扬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小麦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高德荣分析说,“这些年粳稻的种植面积在逐渐扩大,而它的成熟期更迟,因此我们在品种选育时就要注意小麦的耐迟播问题,像‘扬麦16’和‘扬麦25’就是耐迟播的品种。”

艳阳天下,远望随风摆动的麦浪,扬州农科院的研究人员在麦田边,守护着天下的良田和农民对丰收的期盼。

记者手记:

几位风华正茂的年轻育种人,自毕业后就来到扬州农科院从事科研工作。虽然远离都市的繁华喧嚣,但他们并未感到枯燥乏味。他们在实验田里勤勤恳恳、精耕细作,犹如一位位磨炼技艺的执着匠人,为民族种业的崛起奉献青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