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粮食粘住了“风情”与梦想
在常人眼里,整日将一粒粒粮食粘来粘去瞎鼓捣,却还梦想着有房、有车……无论怎么看,曾“不务正业”的张海增,都符合一个“迷途”青年的形象。然而,他却一步步将粮食画做成了当地的特色产业,成了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的远近闻名的粮画艺人。
今年37岁的张海增是河北省馆陶县人,1998年从山东省一家音乐学校的美术系毕业。此后,他一度四处奔波。
2008年,他突发奇想,用树皮、棉花、绿豆皮等粘了一幅画。树皮,来表现山石;棉花,来表现云彩;绿豆皮,来表现小船……他做了三四个类似的山水画,跑到北京、天津等地的家具厂,让人家试着设计到家具上。家具厂的负责人纷纷表示不赖。
张海增觉得干这事行,于是想办法将自己试做的产品批量生产。他考虑做成纯粮食画,原材料要好找得多。由于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可循,他上网想查一些信息,可当时网上啥都查不到。“第一感觉就是,还是得回家种地。”张海增说。
过了段时间,张海增重拾信心,开始自己买大米、小米、高粱、西米、黑豆、红豆等搞试验。借着奥运会,他用粮食粒粘了一幅福娃的作品。而事实证明,他当时的画还真是不行。没过几天,粘的粮食粒便开始发霉脱落。
要想解决问题,首先得找到合适的粘胶。张海增先后从市场上买了109种胶进行试验。为了做试验,他经常白天不好好跑出租,谎称没活回家鼓捣他的粮食画。反复试验,张海增终于解决了粮食画发霉脱落的问题。
2009年9月,馆陶县搞一个画展,张海增找到负责人,要求展示一下自己的粮食画。
苍天不负有心人。当天就有人定了8幅画。看到有人买画,张海增放弃了跑出租,天天在家做粮食画。此后,经常有客户到家里来要画。自己干着慢,他开始以计件工资的形式让四五个邻居妇女一起做,后来增加十来人。父母也主动腾出自己住的房子,让儿子做粮食画。
随着粮食画越做越大,张海增搬到县城继续发展。后来,要货的越来越多,他又注册了自己的粮艺公司,2010年还申请了专利。
之后一年多的时间,张海增仅靠向欲买他专利的企业售卖原材料粮食和粘胶,就挣了40多万元。他的粮食画也越来越有名气,2012年就实现纯收入200多万元,有代理商15家。有来自美国的代理商,买了他的粮食画搞拍卖。
2014年,张海增响应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将企业搬到当地的寿东村,这个村子欲打造粮画小镇。经过3年多发展,如今,张海增已建了占地12亩的粮食画生产展示基地,年销售收入发展到四五百万元。
充满乡村风情的粮画小镇也吸引了大批游客。不少常年在外打工的村民回来了,他们通过搞粮画加工体验或开农家乐、卖小吃,实现了脱贫致富。2016年,寿东村人均收入达到1.5万元。
[责任wuy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