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稻的商业化焦灼

21世纪经济报道 陈红霞 张贝旎 武汉报道

核心提示:

“我们都被转基因了。”国内某知名猪肉养殖公司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说,“我们是给子孙作试验品吗?”他的看法在国内颇有代表性。

编者按:围绕转基因的争议从未停息。继转基因棉花、大豆、玉米商业化种植后,主粮转基因水稻引发更为激烈争议。

转基因攻防战中,参与者覆盖了官方、商界、民间,闪现着各种利益集团魅影。转基因问题已经从一个纯粹的科学问题,演变成经济问题、社会争议。

在挺转派(支持转基因推广)看来,在目前认知水平上,转基因水稻被证明安全;而反转派认为,转基因打破了自然界原有的平衡与和谐,也会引起环境污染及灾难。“未知风险”四个字——即为两派间不可调和的“死结”。

转基因的安全性将成为其能否在中国进行商业化种植的关键。但是非法转基因种子污染农产品却切实存在。国内尽管明确要求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必须强制标示,但是由于目前流出的转基因水稻都属于非法种植,强制标示也就成为“一纸空文”。

从安全证书到产品审定,对转基因主粮,国家层面仍持审慎态度。(编辑徐万国陈龙)


转基因稻商业化焦灼:研发组声称无外方资助

“在目前认知水平,转基因水稻被证明安全;反转者用未知风险来否定技术,我们很无奈”

一场被自己视为公益的科学研究,却引来骂声一片,这是中科院院士张启发的转基因水稻团队的成员们声称没有想到的。

张启发团队核心成员——华中农业大学林拥军,在与21世纪经济报道的对话中,林拥军都显得很无奈,“在目前的认知水平和实验手段中,我们BT抗虫转基因水稻已被证明是安全的,但反转者用未知的风险来否定这项科学技术,我们也很无奈。”

先行一步的转基因棉花,已在国内市场产业化实施多年,甚至在国内棉花产量中的占比达到了7成以上,在部分北方城市,转基因棉花覆盖率高达100%。

但 转基因水稻并没有如此“好运”。2014年,“华恢1号”和“Bt汕优63”的安全证书即将到期,两品种获得商业化推广仍是未知数,林拥军说,这早已超出 了团队的预料,不过,如果安全证书仍然无法获批商业化推广,团队还将新增4-5个品种,与上述两品种一起重新申请安全证书。

面对着张启发 团队“执着”,社会情绪仍在爆发,日前,一份关于国内转基因团队背后商业背景的帖子曝光,质疑张启发等国内专家推广转基因水稻背后的商业利益。对此,林拥 军说,团队核心成员从未与任何公司合作过,如果商业化推广获批,他们可以将技术无偿捐献出来,“农业研究本身就具有公益性”。但这种态度是否能解除社会疑 虑?他们不敢确定。

与此前的多次热潮一样,如今的转基因胶着现状依然是:一些科学家认为转基因是科学的,但他们无法担保未知世界的潜在风险;部分民众认为转基因是有危害的,但拿不出合理的危害性科学依据。

意在抗虫

作为获得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博士的张启发,留学期间主攻方向是植物分子生物学和作物遗传改良。1985年,他学成归国后,张启发扎进水稻分子标记和基因图谱研究。此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即“863”计划已启动,农业生物技术是该计划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

“90年代后期,美国的转基因商业化运用已经十分广泛。”林拥军说,包括玉米、大豆等转基因作物已在美国大面积推广。

此 时的中国水稻领域还面临另一个困境,即虫害泛滥,特别是抗鳞翅目昆虫,只能完全依靠农药压制。“一般每个稻种有数万基因组成,其中,有的基因可对抗一种虫 害或病毒。而只要稻种本身具备针对某种病毒或虫害的抗性基因,我们就可以利用多种杂交组合,增强其抗性,培育质量更好的品种。”林拥军说,但稻种本身并没 有针对抗鳞翅目昆虫的基因,科学界只能通过转基因来解决问题。

作为分子学的研究者之一,张启发也开始延伸其研究领域。1995年,张启发组建团队,作为牵头人,着手进行转基因水稻的研究。而林拥军则是团队中的核心成员,主要负责实际操作等方面的工作。

除了张启发团队外,还有其他几家研究单位,包括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教授朱桢及其团队等。林拥军介绍,在研究前期,专家们会对选择基因进行安全评 价,同时,如果基因插入的位点不同,表达不同,可能导致基因沉默,或引发植物在发育方面问题,出现变异或其他风险,因此,基因和转基因植株选择十分关键。

“早期部分科学家的研究都出现过基因选择不当的情况,拖慢了研究进展。”林拥军解释,不过,在张启发的团队中基因选择相对顺利,他们通过引入BT蛋白,待害虫 取食后,在昆虫中肠的碱性环境中,特异在酶系统作用下,分解成活性杀虫晶体蛋白(icp),由icp与昆虫中肠特异的受体结合产生毒杀作用,从而“杀死” 靶标害虫。哺乳动物的胃液为强酸性,肠胃中不存在与Bt毒素结合的受体,Bt蛋白进入哺乳动物肠胃中后,在胃液的作用下几秒钟之内全部降解,因此其只对于 靶标害虫特异性强,而对人畜安全。

共9页: 上一页123456789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