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延寿:“覆膜田”成了寒地有机水稻增产“法宝”
发表日期:2017-04-29 09:20PM 阅览次数:
“通常有机水稻种植亩产量在700斤,新技术做‘通行证’能达到1000斤,让以前不能种的优质品种也‘落户’了,亩效益超2500元,是不小的突破。”谈起寒地有机水稻增产的“秘密”,黑龙江省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宏亮说。
在合作社大棚里,7厘米高的水稻秧苗郁郁葱葱,整齐排列在满地长方形的摆盘里。这是一个月前黑土地上冰雪尚未消融,姚宏亮带领社员采用钵育摆栽技术培育的新苗,能避免以往伤苗大、成长空间小等问题,帮助水稻增产10%左右。“有机种植最大的难点在于不用农药和除草剂,病虫草害让人愁。”姚宏亮说,2008年起开始探索有机水稻种植地膜覆盖技术。经过多年实验,他拥有了名副其实的“治草法宝”。
所谓“法宝”,就是在水田上覆上一层全生物降解地膜,制造出一个半真空环境,抑制杂草生长,免除除草剂的使用,还促进土壤中有机肥的发酵分解。“每亩可节省人工除草成本1400元,为水稻规模种植解决了大问题。”
延寿县地处黑龙江省南部,属第二积温带。如今有了地膜作“保温担当”,全年有效积温大幅提高,实现了寒地有机水稻跨积温带种植,并将生长期从原来的128天延长至147天。姚宏亮介绍,现在种的“稻花香”是市场需要的“口碑好米”,更是以前“望而不得”的优质品种。
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院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陈海涛教授介绍,“覆膜田”技术是当前水稻种植的先进技术,既防止水分和肥料流失,又充分保障有机水稻的绿色生长环境,实现产量、质量双提升,是农业领域节能环保、产研结合的典范。
除了修炼“软件技术”,姚宏亮还在“配套硬件”上下功夫。为一次性完成机械覆膜和机械插秧,他利用4年时间自主研发了覆膜插秧机,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操作。去年,合作社有机水稻面积达到3860亩,均通过有机认证,平均每斤大米价格20元,全年收入上千万元。
新技术带来的新成果吸引不少南北方种植户前来参观学习及应用。今年,姚宏亮计划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筹建“水稻创新科技园区”,将品种繁育、生物有机肥、降解地膜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示范,打造“有机水稻全产业链”,通过复制推广让更多百姓体验到“好米不愁卖”。
延寿县农业局副局长解臣一认为,“科技种田”给水稻种植带来了技术革命,破解了有机水稻种植的瓶颈难题,将推动水稻产业向规模化、机械化、精准化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