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服务 别落下农村老人
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低,并不意味着农村老人不需要“互联网+”。智慧养老、微信挂号、网上购物……“互联网+”推着社会服务水平向前大踏步,面向农村老人的网络服务也应加紧跟上。
前不久回老家,住在农村的远房姑姑跟我讲了一个看病挂号的故事:姑姑60岁了,眼睛不太舒服,从村里卫生所到镇上卫生院,看了几趟都没找到病因。卫生院的医生让姑姑找个时间,去市里的大医院检查一下。
听说市里大医院的专家号不好挂,姑姑一大早5点多就启程,赶在挂号处上班前到了医院。没想到,姑姑仍然没有挂到当天的眼科专家号。工作人员说,专家号大部分是在网上约,窗口只留了几个号,一般挂不上。姑姑感叹说,医院挂号都用手机了,我们这些“老古董”,真是跟不上时代喽!
听了姑姑的话,我心里很不是滋味。移动互联网发展得如火如荼,各种社会服务也在主动拥抱互联网。聊天、购物、出行……互联网已经成为年轻一代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也带来更多便利。但对于不少银发族来说,移动互联网显得那么陌生,甚至有些遥不可及。我还记得,当我第一次拿智能手机给爷爷奶奶看,他们只会怯怯地点点屏幕,生怕搞坏这么一台复杂的小机器。那种茫然的眼神,让人心生酸楚。
可以说,老年人是“互联网+”时代的弱势群体,而生活在农村的老年人更加弱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我国城镇地区与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分别为69.1%、33.1%,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远低于城镇。事实上,农村触网率低,并不代表农村老人对互联网没有需求。
山大沟深,进城买东西不方便,农村电商能不能把质优价宜的消费品送上门?出门不易,担心到了医院挂不上号,能不能通过手机提前预约专家?路途遥远,去城里走亲戚太周折,能不能常用手机视频跟亲人聊天拉家常?……可以说,农村老人对互联网服务的需求,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比城市消费者的需求还要迫切。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短、速度快,不少人对银发需求认识还不充分,加上配套的体制机制不健全,服务模式单一,农村老人的多层次需求并没有得到很好满足。不少互联网企业和运营商相继推出专为老年人设计的互联网产品和硬件产品,但此类产品数量和服务屈指可数,体验还存在改进空间。
从一定意义上讲,在农村开展“互联网+”社会服务,作用更大。农村中青年进城务工之后,不但丢下了家中年迈的父母,还将子女留在他们身边。这些留守老人,一年到头见不到自己挂念的子女,还要照顾教育孙子孙女,耕田种地,收拾农活,身心承受着极大的负担。政府服务应当更多地将关注点转向农村,针对不同年龄、教育背景和收入的老年人群,整合各类信息及服务资源,推出个性化服务,让农村老年人更加顺畅地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
当然,老年群体接触互联网的渠道越来越多,面临的网络诈骗风险、交易支付风险等也不容忽视。对于这些不安全因素,应当通过完善机制,保证互联网产品的使用安全。目前,一些打着“互联网+”旗号的新骗局渗透到农村地区。由于信息闭塞,农村老人更容易上当受骗。相关部门应积极作为,加强监管,对不法分子严惩不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