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于发团队成功建立转基因水稻非靶标效应评价技术体系





评价转基因抗虫作物的非靶标效应,首先要科学遴选合适的代表性节肢动物种,即指示种。植保所转基因生物安全研究组历经6年的努力,系统梳理了我国中南部稻区常见节肢动物种类,明确了近1000种主要节肢动物的生物习性、种间营养关系及其发挥的生态功能,并通过酶联免疫技术定量分析了Cry蛋白在Bt稻田节肢动物食物网中的分布和流动规律,最终遴选并验证了适用于转基因水稻生态安全研究的节肢动物指示种。该工作为在实验室条件下精准评价转基因抗虫水稻的非靶标效应奠定了重要科学基础。相关研究成果于2017年4月18日以Bt rice in China- focusing the non-target risk assessment为题目在线发表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期刊,该文第一作者是李云河,李云河、彭于发和Jorg Romeis 三人为共同通讯作者。(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111/pbi.12720/pdf).

据悉,该团队基于所提出的节肢动物指示种,研究建立发展了评价转基因抗虫作物对非靶标节肢动物安全性的技术体系。由于多数所选指示种也是玉米和棉花田的重要节肢动物种,所发展的相关评价技术也同样可用于转基因抗虫棉花和玉米的非靶标效应评价。该团队在技术体系研制过程中申请国家技术发明专利7项,已获得授权专利5项。同时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Journal of Invertebrate Pathology, Environmental Toxicology Chemistry等本领域国际重要期刊上以第一单位发表SCI论文20余篇,总影响因子近80,受到国内外本领域专家的认可。目前,该团队所发展的部分安全评价技术正在形成国家标准,并已用于我国转基因抗虫作物的环境安全评价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