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亚院士做客水木清华生命科学讲座系列讲述“植物次生代谢与抗虫”

4月21日下午,生命科学联合中心承办的第54期“水木清华生命科学讲座系列”在清华大学生物新馆举行。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陈晓亚博士做了题为“植物次生代谢与抗虫”的讲座。报告由生命中心PI戚益军教授主持。

陈晓亚老师做学术报告

次生代谢是植物重要的生命活动,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及其对环境的适应密切相关。同时次生代谢产物也是重要的药物和化工原料来源。陈老师在报告中首先介绍了他在次生代谢产物棉酚和在青蒿素生物合成方面的工作。其中,陈老师发现的一种青蒿素合成关键酶ADS的高酶活突变形式,可降低30%-60%的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合成成本。

接着,陈老师还介绍了植物激素赤霉素和茉莉素如何在植物体内通过转录因子MYC2调节倍半萜的合成。进一步,陈老师阐释了茉莉素通过调节AP2/ERF家族转录因子蛋白进而调节青蒿素合成关键酶ADS,最终影响青蒿素合成。陈老师总结到,植物体中倍半萜类的合成受到外界胁迫、体内植物激素以及植物生长发育阶段三者的综合影响。

讲座现场同学认真聆听

最后,陈老师还和大家分享了他在miRNA与抗虫方向的研究进展。陈老师发明了一种利用植物介导的RNAi抗虫的新技术,并被国际同行认为是里程碑式的工作。陈老师还研究了植物抗虫能力的时序性调控,提出了miRNA156作为年龄因子影响植物对茉莉素信号的响应。

在提问环节,老师和同学们踊跃发言。首先,有老师提问:萜类和黄酮类植物次生代谢途径是不是仅存在在特异的植物中?陈老师认为植物次生代谢途径是相对保守的,除了已知的植物,其他植物的代谢途径不是不存在,而是需要科研工作者继续努力去阐明这些通路和机制。有同学提问:植物是如何感知到需要合成茉莉素的?陈老师认为植物应该是先感知叶片的损伤,再促进植物体合成茉莉素。陈老师指出科研之路十分艰苦,但是一定要坚持下去,不要放弃希望。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人物简介:

陈晓亚1955年出生于江苏省扬州市,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学系,1985年获英国Reading大学植物学博士。现为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研究员,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主任。

陈晓亚博士主要从事植物次生代谢、表皮毛和棉纤维发育研究,系统解析了棉酚生物合成途径和拟南芥、青蒿等植物的萜类生物合成调控机制,关键转录因子及相关microRNA对次生代谢途径、表皮毛发育与分布、棉纤维伸长、棉花色素腺体发育的调控,分析了棉铃虫对棉酚等次生代谢物的适应性形成机制,发展了植物介导的RNA干扰抗虫新技术。200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2008年入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2008年获“何梁何利科学技术进步奖”。

供稿:生命科学联合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