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研讨会在丽水召开
3月30日,由世界银行、国家发改委、住建部举办的全国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研讨会在浙江丽水隆重举行。
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中国气候条件复杂,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严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尤为显著,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应对气候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这就使大量的人民生命财产集中暴露在气候变化的威胁之下,一个小的气候波动都可能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尤为紧迫。国家发改委、住建部于2017年2月28日发布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遴选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辽宁省大连市、辽宁省朝阳市、浙江省丽水市、安徽省合肥市、安徽省淮北市、江西省九江市、山东省济南市、河南省安阳市、湖北省武汉市、湖北省十堰市、湖南省常德市、湖南省岳阳市、广西自治区百色市、海南省海口市、重庆市壁山区、重庆市潼南区、四川省广元市、贵州省六盘水市、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陕西省商洛市、陕西省西咸新区、甘肃省白银市、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新疆自治区库尔勒市、新疆自治区阿克苏市(拜城县)、新疆建设兵团石河子市等28个地区作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
丽水,位于浙江省西南部,市域面积1.73万平方公里,占浙江省陆地面积的1/6,是浙江面积最大的地级市。习总书记主政浙江期间,曾八次深入丽水调研,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对丽水来说尤为如此”。作为“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丽水有“三好”:山好-森林覆盖率80.79%;海拔1000米以上山峰3573座。水好-是瓯江、钱塘江、飞云江、椒江、闽江、赛江发源地,水质达标率98%。空气好:空气负氧离子平均浓度为2800个/CM2,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95%。近年来,丽水大力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城市越来越宜居宜业,是名副其实的生态、休闲、健康、养生之城,被誉为“太平洋西岸最宜居的城市”。
本次大会是全国推进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的第一次大型研讨会议,世界银行中国代表处、瑞士发展合作署、德国国际合作机构(GIZ)等国际机构的代表,国家发改委、住建部、浙江省发改委等政府部门领导、国际国内适应气候变化知名专家,以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辽宁省大连市和朝阳市、浙江省丽水市、安徽省合肥市和淮北市、江西省九江市、山东省济南市、河南省安阳市、湖北省武汉市和和十堰市、湖南省常德市和岳阳市、海南省海口市等14个试点城市相关领导和代表、丽水市有关部门的代表,共200多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分享气候适应经验、启动试点城市建设、试点项目银企对接。会议开幕式由国家发改委气候司领导主持。丽水市政府、浙江省发改委、住建部科技司、世界银行领导分别致辞,世界银行和国内专家分别讲解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进展与经验。丽水市常务副市长林亮介绍了丽水市适应气候变化典型经验,各试点城市相关领导分别介绍了城市适应的经验与未来工作设想。
31日,与会代表到丽水市城市规划馆、瓯江防洪堤工程、好溪堰活水进城工程、丽阳坑城市水利项目等项目点,进行适应气候变化工程项目与实施效果的现场交流活动,丽水市就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建设,尤其是“水安全”建设等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
林亮在典型经验交流中指出,这此会议是贯彻中央关于落实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要求,切实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的一项重大行动,作为试点城市之一,将严格按照要求完成好试点工作,积极总结试点经验,努力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同时,林亮就丽水市推进试点城市建设所取得的成效,以及下步工作目标、任务、内容向与会人员进行了详细介绍。
本次大会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将极大地促进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
会议倡导,要强化城市适应理念,统筹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创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理念,加强城乡建设气候变化风险评估,将适应气候变化纳入城市发展目标体系,在城市规划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修改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标准,健全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管理体系。到2020 年,试点地区适应气候变化基础设施得到加强,适应能力显著提高,公众意识显著增强,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典型范例城市,形成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
会议强调,要加强气候变化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和基础信息收集,开展关键部门和领域气候变化风险分析,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大数据应用,实现各类极端气候事件预测预警信息的共享共用和有效传递。要开展重点适应行动,出台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方案,优化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布局,组织开展城市适应气候变化重大工程建设,提升城市应急保障服务能力,健全政府、企业、社区和居民等多元主体参与的适应气候变化管理体系。
会议指出,要加大对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政策支持力度,鼓励试点地区出台有针对性的财税、金融、投资等扶持政策,鼓励应用PPP 等模式,引导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城市适应气候变化项目,使试点地区成为安全发展、节水节材、防灾减灾、生态建设等有关政策集成应用和综合示范平台。同时,要加强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国际交流合作,优先支持试点地区参加国际合作项目和国际交流活动,把试点地区打造成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示范窗口。
来源:中国气候变化信息网
(责任周玖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