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中国·对话世界》报告会开讲 首场胡小松教授从饮食文化史谈文化自

学生记者 张琅 摄影

本网讯 4月20日晚,《聆听中国·对话世界》首场报告会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报告厅开讲。国家果蔬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食品科技学会副理事长、我校食品学院院长胡小松教授为师生演讲”从人类舌尖上的历史点滴中管见文化自信”。

胡小松教授主要从事果蔬贮藏加工理论与技术、食品超高压加工技术与装备开发、食品安全科学与品质控制、农业与食品产业发展战略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奖20多项;发表30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近90篇被SCI收录;编著出版了20部学术著作。已培养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近80名。他先后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应急预案或法规制定的论证工作,参与国家十五、十一五和十二五的食品、农产品加工方面重大科技专项或食品领域科技发展及项目规划论证,是十三五国家重点专项“现代食品加工及粮食收储运技术与装备”实施方案和指南编制专家组组长。

“人类舌尖上的历史”为师生打开了纵深的视野——生物学家和考古学家从历史遗迹中找到人类演进的线索,在这一进程中人类饮食习惯和结构的变迁,也正反映出文明的进化。在国外的交流考察中,胡小松教授感受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差异,也从中深切感受不同民族对自己传统的了解、尊重和热爱。

我国历史悠久,社会文化发展和农业、饮食关系紧密。胡小松教授注意到,秦汉时期社会繁荣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在于引进小麦;大约在明代中期,红薯、玉米和马铃薯进入我国,解决当时人口剧增后的粮食供应。中华民族的先民在解决饮食问题中,积累经验、甚至创造性发明,形成了悠久而富有特色的饮食文化文明。灿烂的文化、历史,是留给今天、启示今天的宝贵财富。他同时将我国饮食文化放置在世界现代化的背景下考察,分析传统饮食文化创新发展的路向和空间。

胡小松教授长期从事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农业与食品产业发展等方面研究。他思考的主要问题之一,在满足十几亿中国人的饮食需求以后,未来农业或食品业该提供什么样的食物?“中国人的餐桌上和饭碗里,应放着方便、美味、营养、安全、个性化的中式食品;中国食品产业应该向着节能、低碳、绿色、可持续方向发展”。他期待和鼓励青年师生为中国风味的“食品+”承历史、传美味、兴中国、闯世界。

学工部副部长李洪栋介绍,今年学校推出“聆听中国·对话世界”形势政策课程,着力延请校内外名家大师举行系列报告,解读社会热点、回应现实关切,从不同角度、不同视角,将政策与形势教育内容活化、具象化为大家可知可感的故事,引导大家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以及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不断增强政治鉴别力、洞察力,踊跃成为时代开拓者、奋进者。

食品学院分党委书记张普光,部分学院青年教师、学生近500人听取了这场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