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勾勒未来十年中国农业图景
未来十年,稻米、小麦总产量将保持稳定,生猪价格将稳中有降,国产奶消费有望突破低位徘徊的现状……4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2017中国农业展望大会上,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发布的《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7—2026)》(以下简称报告),以大量农业日常监测数据为支撑,展望我国未来十年农产品市场供需形势,勾勒出未来十年的中国农业图景。
正如农业部市场预警专家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农业监测预警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许世卫所言,自2014年首届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召开以来,发布农业展望报告已成为创新现代农业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农业展望’不再陌生”。
粮食供需将走向基本平衡
对于拥有超过13亿人口的中国来说,吃饭是头等大事。当下,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农村耕地减少、农业劳动力日益向城镇转移的趋势加剧。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之际,我国的粮食安全是否还有保障?
“当前我国谷物总产量达到5.65亿吨,为历史次高水平,库存则处于历史最高水平。”许世卫表示,展望未来十年,中国稻米、小麦和玉米等谷物的总产量仍将在较高水平上保持基本稳定,2026年将达到5.73亿吨,消费总量将呈刚性增长态势,但出口将有所增加,进口总体将呈下降趋势。粮食供需形势由阶段性供大于求向基本平衡格局转变,能够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生产目标。
《中国农业展望报告(2017—2026)》指出,经过产业调整与发展,未来十年我国肉类和原料奶产量大幅增加,稻谷、小麦、食用油和猪肉进口量下降,蔬菜、水果、禽蛋将继续保持净出口。
“数据预测显示,未来十年,中国农产品产量将继续稳中有升,中国人的饭碗仍将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许世卫说。
用定量判断提供权威参考
近年来,某种蔬菜滞销、果贱伤农等新闻时常出现。随着我国农产品越来越市场化,若信息不对称,农民就容易盲目跟风生产。因此,通过召开农业展望大会等形式,建立信息监测预警体系,成为当下为农民提供科学信息服务的一个重要手段。
许世卫介绍,农业展望是应用已有基础信息与实时数据对未来做出的科学与权威的定量化判断,它通过大数据分析所释放出来的信息,是研究团队基于数据与模型运算出来的结果。“它的作用不同于‘未来规划’,也不同于行政文件,它是一种供生产者、经营者决策参考时的权威参考值。”
那么,农业展望报告是如何出炉的?
据了解,农业展望报告的撰写以农业信息监测预警体系为基础。从2016年底开始,中国农科院农业信息研究所在日常持续监测的中国农产品市场海量数据基础上,利用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模型系统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运算得出未来十年农产品基线预测结果。最后依据预测主要结论会同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农业部信息中心等单位共计数十位专家进行会商研讨,审定形成未来十年的农业展望报告,具有高度权威性。这一展望成果,将成为引导市场预期和生产的“风向标”。
将市场信号变为产业力量
“能够做好农业展望工作,是一个国家农业数据能力的体现,是一个国家农业科技能力的反映,也是一个国家农业管理水平的表现。”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说。
农业展望大会在我国尚属新鲜事物,但在欧美发达国家已是数十年惯例。
作为农业大国,美国早在1923年就举办了首届农业展望大会,建立了完善的农业信息监测预警工作机制,通过及时发布农产品市场信息,引导农产品生产、消费和贸易,拥有世界农产品贸易的绝对话语权。
澳大利亚也是十分重视农业展望和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工作的国家。自1971年以来,澳大利亚全国农业展望大会已连续举办了45届,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信息采集、分析和发布工作机制。
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经合组织也每年定期发布世界农业展望报告。“农业展望已经成为世界农业强国管理服务农业、调控农产品市场、引导农产品国际贸易的通用工具,从这一点来看,我国召开农业展望大会,意义重大。”许世卫说。
陈萌山表示,创办三年多来,中国农业展望大会已经成为引导农产品市场预期和农业生产的大会。“相信通过展望大会发布农业信息,释放市场信号,变信号为产业力量,在驱动现代农业发展、提升我国农业在全球供给体系中地位的进程中,农业展望必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陈萌山说。
(本报北京4月22日电 本报记者 杨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