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陵县探索农田水利建管体制改革 变政府包揽为农民做主

11月下旬,记者来到全国农田水利建管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安徽省南陵县工山镇万安村中干渠探访。站在新修的渠道上远望,成片的粳稻颗粒饱满、正待收割。种粮大户张定亮感慨道:“今年夏天恰逢多年不遇的大旱,要不是因为有了这条渠,我们哪能获得如今的丰收呢?”

中干渠综合治理工程是南陵县试点的第一个由农民“自选、自建、自管、自用”的小农水工程。

农民做主重修“当家渠”

村民袁金龙介绍说,该渠建于上世纪70年代初,灌溉面积1983亩,供应21个村民组农业用水,是万安村的“当家渠”。80年代末,因年久失修、缺乏养护,中干渠逐渐淤塞,排灌功能日益衰退,杂草丛生、淤泥遍地。

“想修渠,没钱又没人。”万安村党总支书记李金球告诉记者,县里编报农田水利项目要根据上级计划的“大盘子”,基层没有自主权;而农村税费改革后,曾经对农田水利建设发挥巨大作用的义务工、积累工退出历史舞台,村民投工投劳数量大减;加上报批程序复杂,从申报到立项往往一等就是几年,村民对修渠渐渐不抱希望。

去年4月17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正式批复南陵县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投资和建管体制改革试点,探索“规划引领、集中投入、村民自建、民主管理、强化监管”的建管新机制。根据改革思路,农民能够自建的小农水项目不再实行招投标,而是通过召开村民代表大会的方式民主推选,农民参与项目建设,获得相应报酬。

当年6月份,被列为首批试点村的万安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推选试点项目,并选举项目理事会。44位代表的一张张选票变成一笔一画的“正”字落在黑板上。最终,中干渠综合治理工程以绝对优势获选,在村民中颇有威望的袁金龙走马上任,当选项目理事会会长。7位理事会成员成了带领村民修渠的“工头”,“村两委”退到幕后,成了项目“监工”。在县水利部门的指导下,理事会将162.32万元的预算表送到村书记李金球的手上。

    (文章来源:农民日报—中国农业新闻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