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铃薯中式主食加工已扫清技术障碍

记者近日在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听取报告时获悉,由该所主持完成的“马铃薯中式主食加工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成果已通过中国农学会组织的科技成果评价。在评价专家组给出的“成果评价结论”中该成果“推荐在全国推广”,这标志着马铃薯中式主食加工产业化的技术障碍已经基本扫清。

据了解,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为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方智远、朱蓓薇为副组长等组成的评价专家组认为,该成果针对性地解决了马铃薯中式主食产品“无可参考的技术评价方法、无可利用的核心关键技术、无可利用的专用设备、无可消费的马铃薯主食产品”的“四无”问题,在马铃薯中式主食加工技术装备与产品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成果实现了马铃薯中式主食产品加工从“四无”到“三大创新”的阶跃。 据项目总负责人、中国农科院加工所所长戴小枫介绍,项目围绕马铃薯主食产品与加工专用品种评价、加工关键技术、核心装备与生产线、重大产品创制等开展了系统研究开发,主要实现了三大创新:

一是创建了马铃薯主食加工原料和产品的评价筛选方法,发明了马铃薯主食产品的“营养当量模型”和马铃薯主食产品的鉴伪方法,填补了中式马铃薯主食加工原料和产品评价方法和标准化技术缺失的空白;

二是创建了马铃薯面条熟化强筋与强压成型技术、马铃薯馒头降粘成型一次发酵技术、挤压产品混炼降本提质技术,突破马铃薯中式主食加工粘度大、成型难、发酵难等技术瓶颈,为中式马铃薯主食产品创制奠定了基础;

三是发明了马铃薯主食加工生产恒温恒湿面带熟化、连续高温调质等关键装备,创建了22条马铃薯主食加工系列生产线,研发出五大类200余种可以作为主食的马铃薯产品,实现了马铃薯主食规模化、自动化、标准化、工业化生产。

按照农业部2016年发布的《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的规划,到2020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将扩大到1亿亩以上,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种植比例达到30%,主食消费占马铃薯总消费量的30%。

“与规划的消费目标相比,当下的马铃薯主食产品产能尚有一段距离。”戴小枫表示,影响马铃薯中式主食产品产能释放“最大的问题是老百姓的消费观念”。

“一方面老百姓对马铃薯的营养价值认识不足,另一方面,主食能不能受欢迎,味道是关键。”戴小枫说,“我们把马铃薯做成馒头、面条、米粉,就是考虑中国人长期的消费习惯和口味,要做出‘妈妈的味道’。”

;